一、交流的概念
交流或称沟通,是指遵循一系列共同的规则互通信息的过程。
交流包括五个基本因素:交流的背景;信息发出者;信息内容;信息接受者;信息反馈过程。
二、交流的形式
交流的形式有语言性交流和非语言性交流两种形式。
(一)语言性交流 语言性交流又有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等不同形式。口头语言交流在护患交往中应用较为广泛;书面语言交流在护患之间主要用于健康宣教资料,在医护人员之间主要用于各种医疗文件的记录等方面。
(二)非语言性交流 非语言性交流就是不使用语言文字,运用身体运动、姿势、表情、眼神和触觉等进行的沟通。它可以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非语言性交流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感情,维持自我形象,验证语言信息的准确性,调节互动,维持护患关系。
非语言性交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体语——通过人体运动所表达的信息,如面部表情、步态、手势等。
2.空间效应——对人们交流时的空间和距离的理解和应用。个体沟通交流时的空间和距离影响个体的自我暴露程度及舒适感。人们交往过程中应用的距离主要可分为四种:
(1)亲密距离:人们能互相触摸的距离。用于安慰、爱抚、查体等活动时。
(2)个人距离:约一臂长的距离。文化不同的人群交流时的个人距离差异显著。与亲密朋友交流,护士对病人解释治疗护理操作、进行护患沟通时常用此距离。
(3)社会距离:用于工作单位或社会活动时,如护士与同事工作时或通知病人进餐时。
(4)公众距离:用于上课、讲演等活动时。
3.反应时间——反应时间的快慢可反映出对交流的认真和关注程度。
4.环境因素——影响人们传递信息和舒适程度的因素,如光线、噪音、室温等。
三、有效的交流与交流技巧
(一)有效交流的概念信息接受者获得的信息与信息发出者所要表达的一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交流的结果是使双方相互影响,并建立一定的关系。
(二)促进有效交流的因素主要有护士的素质、有利于交流的环境、适当的交流技巧等。
1.护士应具有良好的素质,即真诚、亲切、不批判、能保护病人隐私及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等。
2.沟通的环境应舒适,并利于保护病人隐私。
3.促进有效交流的一般技巧
(1)全神贯注:关注病人的需求,不受外界环境干扰,避免表现出分心的小动作。
(2)参与:适当参与,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方式表示在倾听,且能理解对方的信息,可促进谈话进行。
(3)倾听:倾听时应做到注意力集中、耐心,不因病人的语音、语速等而分心,不随便打断病人的谈话,不对病人做是非判断,注意领会病人谈话的隐含深意,注意病人的非语言性沟通,同时可鼓励病人将非语言性信息用语言表达出来。
(4)核对:交流中经常核对自己的理解,以确定获得信息的准确性。核对的方法有澄清问题、重复内容和总结归纳等。
(5)反应:答复或示范对方叙述的内容,使病人重新评估他的谈话。
(6)沉默:适当运用沉默的技巧,可使病人感到舒适,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
(7)提问:提问可引导谈话进行,提问有开放式和闭合式两种方式。开放式提问允许病人做出广泛的、不受限制的回答;闭合式提问只要求病人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