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中西医执业医师《答疑周刊》2014年第8期
【诊断学基础】
心肌梗死缺血型的心电图变化为()
A.T波高而直立
B.S-T段明显抬高
C.单相曲线
D.Q波R波振幅降低
E.呈QS波
学员提问:BE为什么不对?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A。
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
(1)缺血型T波改变缺血发生于心内膜面,T波高而直立;【医学教育网原创】若发生于心外膜面,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
(2)损伤型S-T段改变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出现S-T段明显抬高,可形成单相曲线。
(3)坏死型Q波出现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宽度≥0.04s,深度≥1/4R)或者呈QS波。
题干问的缺血性的表现,B为损伤型S-T段改变,E为坏死型Q波的表现,考试的时候一定要审清楚题干。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治疗月经过多血瘀证首选()
A.安冲汤
B.保阴煎
C.桃红四物汤
D.两地汤合二至丸
E.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学员提问:请解释?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C。
血瘀证
证候:经行量多,色紫黯,质稠,有血块,经行腹痛,【医学教育网原创】块下痛减,或平时小腹胀痛;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有力。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三七、茜草、蒲黄。
故本题答案为C。
【中药学】
既能温中回阳,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
A.生姜
B.干姜
C.高良姜
D.炮姜
E.煨姜
学员提问:请解释各种姜的功用?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B。
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姜的新鲜根茎,全国各地均产,秋末采挖,鲜用或埋入砂中备用。性微温,归肺、脾经,功效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干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姜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收,【医学教育网原创】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烘干,生用。性辛,热,归脾、胃、心、肺经,功效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高良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高良姜的干燥根茎,夏末秋初采挖,晒干,生用。性辛,热,归脾、胃经,功效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煨姜就是把生姜包在面团或湿纸中放在碳火内烧熟,入脾胃,重在温胃止呕。
炮姜就是把干姜放在锅内炒至表面起泡,使之芳香入胃,专温脾胃!醒脾和胃,温胃散寒。
因此,【医学教育网原创】本题答案为B。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需要与原发性高血压病鉴别的有高血压症状的原发疾病有()
A.慢性肾小球肾炎
B.慢性肾盂肾炎
C.嗜铬细胞瘤
D.肾动脉狭窄
E.以上均需要
学员提问:请解释?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E。
关于这道题咱们的考点就是需要您去记忆并清楚哪些疾病需要和原发性高血压来进行鉴别,您只要把这些疾病需要鉴别的点弄清楚即可。以下内容供您学习:
(一)肾性高血压
1.肾实质病变
(1)急性肾小球肾炎:起病急骤,发病前1~3周多有链球菌感染史,有发热、水肿、血尿等表现。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红细胞和管型,血压为一过性升高。青少年多见。
(2)慢性肾小球肾炎:由急性肾小球肾炎转变而来,或无明显急性肾炎史,而有反复浮肿、明显贫血、血浆蛋白低、氮质血症,蛋白尿出现早而持久,血压持续升高。
2.肾动脉狭窄有类似恶性高血压的表现,药物治疗无效。一般可见舒张压中、重度升高,可在上腹部或背部肋脊角处闻及血管杂音。大剂量断层肾盂造影、放射性核素肾图及B超有助于诊断。肾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
(二)内分泌疾病继发的高血压
1.嗜铬细胞瘤:可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血压升高,阵发性血压升高时还可伴心动过速、出汗、头痛、面色苍白等症状,历时数分钟或数天,一般降压药无效,【医学教育网原创】发作间隙血压正常。血压升高时测血或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香草基杏仁酸(VMA)有助于诊断,超声、放射性核素及CT、MRI对肾脏部位检查可显示肿瘤部位而确诊。
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女性多见。以长期高血压伴顽固性低血钾为特征,可有多饮、多尿、肌无力、周期性麻痹等。实验室检查有低血钾、高血钠、血浆肾素活性降低,血尿醛固酮增多。安体舒通试验阳性具有诊断价值。
3.库欣征:又称皮质醇增多症。患者除有高血压之外还有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毛发增多、血糖升高等,诊断一般不难。24小时尿中17-羟类固醇、17-酮类固醇增多,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或肾上腺素兴奋试验有助于诊断。
所以【医学教育网原创】本题正确答案选E。
【中医基础理论】
属于从治的是()
A.治热以寒
B.寒者热之
C.阳病治阴
D.用热远热
E.以通治通
学员提问:D选项哪儿不对了?反治里面有一个热因热用啊?那这样和用热远热,有什么区别?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E。
注意区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医学教育网原创】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而用热远热则是三因制宜中因时制宜的内容:
因时制宜是根据时令气候特点,考虑用药的治则。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因此,本题答案为E。
医学教育网中西医执业医师《答疑周刊》2014年第8期(word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