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基础护理 > 正文

血管内溶血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血管内溶血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原因:

1.输入了异型血液,一般10至15ml就可出现症状。

2.输入了变质的血液,输血前红细胞已经被破坏溶解。

二、临床表现:

轻重不一,轻者与发热反应相似,死亡率高。

三、分为三个阶段:

1. 凝集反应:

阻塞部分小血管。患者头部胀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

2. 溶解反应:

黄疸,血红旦白尿,寒战高热、呼吸困难、发绀、血压降低。

3. 急性肾衰竭:

少尿无尿、管型尿、蛋白尿、高钾血症。严重者死亡。

四、预防:

认真做好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前认真查对,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严格遵守血液保存规则,不可使用变质血液。

五、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

2.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升压药或其他药物治疗;

3.将剩余血、患者血标本和尿标本送化验室进行检验;

4.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解除肾小管痉挛,保护肾脏;

5.碱化尿液:静注碳酸氢钠;

6.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插入导尿管,检测每小时尿量,并做好记录。若发生肾衰竭及时行血透或腹透;

7.若出现休克症状,抗休克治疗;

8.心理护理:安慰患者,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