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脏储存量低:维生素K不易通过胎盘,孕母体内的维生素K进人胎儿体内很少(约1/10到达胎儿体内),婴儿(尤其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出生时血中维生素K水平普遍较低,肝内维生素K储存量亦低。小儿在未出生之前就处于“维生素K先天不足”的境地。
2、摄入少: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15μg/L),明显低于牛乳(60μg/L),故母乳喂养儿发生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机会是牛奶喂养儿的15~20倍。我国是传统的母乳喂养国家。即使在“创建爱婴医院、提倡母乳喂养”之前,母乳喂养仍是我国农村主导的喂养方式。之所以选择母乳喂养,不是因为他们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而是因为母乳喂养是最经济、最方便的。较高的母乳喂养率导致小儿出生后处于“维生素K后天失养”状况。维生素K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是发生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充分条件,较高的母乳喂养率为发生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奠定了病理基础。
3、合成少: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无细菌,或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正常菌群,均使维生素K合成少。
4、吸收少:慢性腹泻、肝胆疾病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和肝炎综合征)时,因胆汁分泌减少,可影响肠粘膜对维生素K的吸收。
5、药物影响:母亲产前应用抗惊厥药(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抗凝药(双香豆素)、抗结核药(利福平和异烟肼)等影响维生素K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