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某种原因使红细胞存活期缩短,破坏增加,超过了骨髓代偿能力所引起的一类贫血。
溶血性贫血的分类包括其病因学的分类和按溶血发生的部位分类。
(1)病因学分类:
类型 | 疾病名称 |
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贫(遗传性/先天性) | |
膜缺陷 |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
酶缺陷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 丙酮酸激酶缺陷症 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陷症 嘧啶5’核苷酸酶缺陷症 |
血红蛋白病 |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镰状细胞贫血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
红细胞外来因素所致的溶贫(获得性) | |
免疫因素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冷凝集素综合征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输血反应 |
膜缺陷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
物理因素 |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心源性溶血性贫血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症 |
化学因素 | 砷化物、硝基苯、苯肼、蛇毒等中毒 |
感染因素 | 溶血性链球菌、疟原虫、产气荚膜杆菌等感染 |
其他 | 脾功能亢进 |
(2)按溶血发生的部位分类:血管内溶血;血管外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