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助理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外阴癌根治术——妇科肿瘤手术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外阴癌根治术主要包括外阴广泛性切除术和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有时附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适应证及手术方式】

  外阴癌手术范围及方式目前已趋向于个体化,各临床分期术式的选择应以病灶部位来决定。

  Ⅰ期

  1.癌灶位于外阴一侧,行外阴广泛切除及同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

  2.癌灶位于外阴中部,行外阴广泛切除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

  Ⅱ期

  1.深部淋巴结阴性者,作外阴广泛切除及双侧腹股沟和深部淋巴结切除术。

  2.一侧深部淋巴结转移者,作外阴广泛切除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和一侧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3.双侧深部淋巴结转移者,作外阴广泛切除及双侧腹股沟、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Ⅲ期

  手术范围同Ⅱ期3.。若癌灶侵犯尿道前部者,还要增加切除部分尿道。若癌灶侵犯肛门皮肤应相应切除之。

  Ⅳ期

  1.癌灶侵犯肛管和/或直肠和/或下段直肠医学教 育网 收集 整理阴道隔,除了切除外阴、深部及盆腔淋巴结,还应切除肛管、直肠下段并作人工肛门。

  2.若癌灶侵犯膀胱,应增切膀胱并作人工膀胱。

  【禁忌证】

  1.由于全身状况或局部情况不宜进行手术者。

  2.外阴癌病灶伴严重感染者。

  3.外阴癌已浸润破坏耻骨者。

  4.外阴癌伴全身转移或复发癌患者。

  5.心、肝、肺、肾等功能受损者。

  【麻醉选择】

  视手术范围的大小,可以选择气管内全身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或鞍区麻醉等。

  【术前准备】

  1.饮食及肠道准备 术前1周内,不应进食多纤维饮食,术前2天进食流质。术前需增加营养,多进高蛋白、低脂、代渣、足量碳水化合物饮食为宜。

  2.局部准备

  由于多数患者外阴病灶都有溃破及不同程度的继发感染,局部脓性分泌物和污秽较多的感染,常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及全身体温升高等症状。入院后应用低温外阴清洗剂坐浴2~3次/日。外阴剃毛、清洁,局部感染灶清创换药,抗生素控制感染。

  对局部病灶巨大或有感染者,除用抗生素外,应同时局部放疗。一般空气量30Gy,使肿瘤得以控制,感染才能消退。

  【手术操作要点】

  1.外阴广泛切除 切除范围上界包括阴阜,下界包括会阴后联合,外侧为左右大阴唇皱襞。外阴皮肤切缘应距肿瘤2cm以上,内侧沿尿道口左右而下,切除1cm以上的阴道壁。深度达耻骨筋膜(上部)和内收肌筋膜(两侧)。

  2.腹股沟淋巴结清除 Taussig’s切口,上界为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点,下界为股三角尖。Way’s切口,左右髂前上棘向下弯至阴阜的弧形连线。切除医学教 育网 收集 整理范围:外侧界为髂前上棘和缝匠肌表面,内侧为耻骨结节和内收肌,深面达腹外斜肌腱膜上部和阔筋膜(下部)。解剖股管,分离股动、静脉;大隐静脉保留与否取决于病期早晚;分离皮片厚度约0.5~0.8cm;注意应行Cloquet’s淋巴结切除。

  3.盆腔淋巴结清除 此术式应经腹膜外进入,其切除范围与宫颈癌相同。

  【术后处理】

  1.术后要紧压皮肤缝合处,尽量使皮肤与下面的组织紧贴,不留死腔。

  2.必须重视术后血浆蛋白、白蛋白和液体的及时补充,以利伤口愈合。

  3.两侧腹股沟创面持续负压吸引。术后4~6天内保持负压吸引,尤其在术后48小时内应每20~30分钟吸引5分钟,以后每半小时吸引5分钟。

  4.避免大便污染创面。术后每日须作外阴前庭区清洁擦洗。保留持续导尿管1周。

  5.保持外阴和会阴部创面敷料干燥,预防局部感染。术后3日内局部伤口渗液较多,每日至少更换外阴敷料2次。

  6.术后72h皮片的界限开始坏死,应及时修剪坏死皮片。

  7.预防感染。如按上述原则处理,一般在术后7~14天伤口即能愈合。

【并发症及其处理】

  1.手术切口延期愈合,外阴癌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均存在有手术野切口延期愈合情况。对此类伤口应按外科二期愈合伤口处理。

  2.伤口感染、坏死或裂开。

  3.泌尿系感染。

  4.下肢浮肿。

  5.静脉炎、股动脉破裂、肺栓塞及心血管意外。外阴癌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原则是控制感染,加强伤口局部的清洁、保持干燥、加强局部分泌物的引流。重视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时妥善止血,操作细心,特别对股三角血管区的处理要慎重,这样,即可减少或避免一些术中意外事件发生,又可确保病人安全度过手术关。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临床助理医师-高效定制班

2025年课程

41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