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称骨质疏松症为一个静悄悄的流行病,是诱发骨折的重要风险因素。这个变化非常隐匿,使人早期毫无知晓。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的重要标志。多见于绝经妇女和老年人。
女性由于绝经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骨量迅速丢失。据估计妇女在一生中将丢失50%腰椎骨量。这是人们很难意识,但可成为事实是腰背疼痛、身高缩短变矮、驼背。男性由于性腺激素——睾丸酮分泌逐渐减少,骨量的丢失较缓慢,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受绝经和年龄增长的双重影响,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由于骨量的逐渐丢失,骨脆性增加,骨骼的承重能力大大降低,在外力或轻微外力情况下如咳嗽、伸腰、下蹲拾物、滑倒、跌倒、急刹车的震动等发生骨折。绝经后妇女一般有20%-25%发生椎体骨折,而大多数人无任何症状。患骨质疏松症老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动作的不协调容易摔倒,在骨质最薄弱处引起骨折,如臀部着地,造成椎体骨折;身体向前、手掌着地,造成桡骨骨折;路滑或下楼时失去平衡,身体倒下下肢受一定扭力作用,发生髋部骨折,或身体其他部位的骨折。绝经妇女常发生椎体骨折、前臂骨折。老年人除发生以上两种骨折外,还易发生髋部骨折。女性骨折多于男性,年龄越大越易发生骨折。绝大部分病人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受骨峰值和骨量丢失速率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骨峰值是指人一生中所获得的最大骨量,出现在20-40岁。理想的骨峰值获得与遗传有关,与儿童、青少年时期钙、蛋白质的补充及经常锻炼有关。如在年青时期获得满意的骨峰值,将来发生骨质疏松和骨折的机会少、时间晚;反之易发生骨折,出现年龄也较早。骨量丢失速率慢,发生骨质疏松的时间迟;而丢失速率较快则易发生骨质疏松。
台湾台大教授倡导“骨头的社会工程”,在青年时期蓄积最大骨量,停经前维持最高骨量,绝经后减缓骨量丢失的速度。目的在于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
进行了病人骨密度测试中有29位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骨密度检查为严重骨质疏松。三位男性病人年龄为40岁、67岁、76岁;一位28岁哺乳妇女;其中17例为63岁以上女性。现在这些病人在接受骨质疏松的治疗,追踪回访,病情有所改善。
我们期待所有老人将安全视为第一。多做户外活动,以步行为代表的负重运动,增强下肢肌力,改善身体协调,避免跌倒,尽量减少骨折的发生。
骨密度测量仪是当今世界上最快速、可靠、准确性和精确性较高的仪器,是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骨折危险性和评估干预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工具。步入中年的成年男女都会出现随年龄增加而骨矿密度下降的现象。进行必要的骨骼健康骨密度检测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