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氟摄人量
人体氟的主要来源是饮水,患龋率一般与水氟浓度呈负相关。l983年全国学生龋病、牙周病调查结果说明,无论在由方或北方,水氟浓度在0.6~0.8mg/L时,龋均及患龋率最低,氟牙症率在10%左右,无中度氟牙症发生,当水氟浓度高于0.8mg/L时,氟牙症率直线上升,低于此浓度时,龋均、患龋率上升。由此说明,我国水氟浓度0.6~08mg/L适宜。在氟污染地区,人体氟的来源不同于非氟污染区,除水源性氟污染外,其他如燃煤引起的气源性氟污染型,虽然当地的饮水氟浓度低,但龋均和患龋率却不高,居民总氟摄入主要通过呼吸及消化道,可超过最大安全限量的几倍至十几倍,重病区居民氟牙症患病率可达90%以上。
2.饮食习惯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糖的摄入量、摄入频率及糖加工的形式与龋病有密切关系。最典型的例子为日本、挪威和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及战前、战后的调查资料显示,糖的消耗量和患龋率的相互联系密切。战前日本平均每人每年糖的消耗量为15kg,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6~9岁儿童患龋率为90%.大战期间,每人每年糖的消耗量减少到1kg以下,患龋率下降50%~75%,1962年每人每年糖的消耗量增加到12~15kg,患龋率回升。同时还发现,吃糖的频率和糖加工形式的不同,与患龋率有关,如加工成黏性的蜜饯食品等更易致龋。
3.家族影响
龋病常在家族之中流行,同一家族成员之间会以相似的形式传播。父亲或母亲如果是龋病易感者,他们的子女常常也是龋病易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