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系统因素与口腔粘膜病的密切关系,例如:“心肝有热常患口疮 ”《外台秘要》:“口疮者,心肝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又“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圣济总录》。明代薛已在《口齿类要》中提到“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个经传变所致,当分别而治之”。说明上中下三焦虚实寒热都能引起口疮,且各脏腑经络病变可以相互传变。
口腔黏膜疾病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因病情复杂、症状各异,病人容易误诊。目前临床上常用方法多数为对症处理,即采用消炎止痛,控制疾病多选用激素(如强地松、地塞米松)及免疫抑制纤维素溶解等方法。但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副作用较大,复发率高,往往使病人失去了治疗的信心,对疾病不再报有康复的希望。中医学专家认为,口腔粘膜疾病多因七情内伤,素体虚弱,外感六淫之邪,致使郁热、虚火上炎熏蒸而发。为攻克此顽疾,北京德胜门中医医院邀集全国著名专家组建“中医口腔黏膜疾病研治专家组”,在我国著名李教授、臧主任带领下,针对口腔粘膜疾病的病因、病理,潜心钻研,携手攻关,他们再次打破常规医学定论,吸收中国药典精华,不断与国内中医学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累积完成大量临床实践,以化腐生肌、养阴清毒、调理脾胃、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独创了“免疫平衡疗法”。,成功地研制出了集抗病毒、抗感染、提高免疫功能三重作用于一体的系列口腔黏膜疾病特效方剂,对治疗(口腔溃疡、白塞氏病、扁平苔癣、慢性唇炎、灼口、干燥综合症等)口腔黏膜慢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一经使用,既可在短时间内使上万例长期遭病痛困扰的口腔疾病患者得到康复,各地患者纷纷来院求治。
临床实验证明:此疗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白塞氏病和扁平苔藓,一般根据患者的病程长短、患病程度及身体状况进行有效治疗。该疗法以中医为主,特色突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发现,发病根源在于“湿”“热”“毒”的范畴,认为病机是心脾伏火、脾失健运、湿毒内蕴、心脾两虚、瘀血阻滞、水不济火、心火上炎所致,提出了燥湿解毒、活血化瘀、温补脾肾治疗新疗法。经过上万例临床观察证明这一疗法具有①清除脉管内壁血栓,增加炎症血管的通透性,能够迅速阻断或减少病纤维蛋白和淋巴细胞渗出,,使溃疡面很快愈合。②彻底清除体内致病毒素,调节内分泌、增强机体免疫力及提高粘膜角化层的抗病毒能力,愈后不易复发。③方剂的 “天然性”,治疗的“针对性,”疗效的“可靠性”绝非徒有虚名。解除了以往服用抗生素、消炎剂的成瘾性和依赖性。成功的为各地口腔疾病患者解除了多年的病痛,受到了大家的赞扬和肯定。为广大身负身心双重负担的新老患者带来了希望。以让患者花钱最少、疗效最好为原则。祝各位病友早日恢复健康!
专家独创“免疫平衡”疗法为方剂,每30天为30付,每日1付水煎服,一般患者服用7到15天疼痛缓解,溃疡面逐渐愈合,轻者一个疗程,重者二到三个疗程可康复……受到广大患者欢迎!
中医特色治疗口腔疾病理论依据“口疮宁”系列方剂根据祖国医学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与六腑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利用系统因素与本病的密切关系,且各脏腑经络病变的相互传变,对口疮进行辩证论治。
脏 腑 理论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古人把内脏分为五脏和六腑两大类:五脏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此外还有一个心包络,它是心的外卫,在功能和病态上,都与心脏相互一致,因此,它也是属于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五脏的作用是储藏精气津液,六腑是主出纳转输。但是脏腑的功能,并不是各自为政,而是在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情况下,各负其责,构成一个完整的机体:不但在人体内部脏与腑、腑与脏之间相互联系、脏腑之间互为表里,而且与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四时气候的转移、精神活动等方面,都是息息相关,互为影响。
脏腑学说,除了一般从形态上指出它的实质外,更重要的是从动态上去认识它的功能活动,而联系到病理变化。并且无论在功能和病态上所指的。并不是单纯一个脏器本身,而是代表着某一系统的活动情况(这里所谈的系统,并不是现代生理解剖上的系统)。
一、五脏五脏藏而不泻,属阴属里,在生理和病理上都较六腑为重要。
(一)心1.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是五脏六腑的大主,生命活动的根本,居于首要地位。假如失去这个统一领导的作用,则十二官的活动,就要发生紊乱。
2.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液在血管当中循环不息,周流全身,主要是心的作用。古人说其充在血脉,就是指出心脏和血液循环的关系;而血脉的循行旺盛,面部表现红润的气色,所以说其华在面。
3.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所以心气通于舌。心脏在正常的时候,舌就能够辨别饮食的五味。
因为心主血脉,所以少阴(心)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以致毛发不泽,面黑如漆。而舌为心之窍,如质红为心火,淡红为心血不足。
附:心包络心包络是心的外卫,有保护心脏的功能,并有代心主宰的作用。它和三焦有表里的关系。心是最重要的器官,不能受邪,所以病邪的侵袭在于心包。如温病的神昏谵语,是邪入心包,就需要用清心开窍之法。
(二)肝1.肝藏血: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当人卧后,血就归于肝,人动后血就运行于诸经。
2.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肝有防止外侮,考虑抵御对策的作用。因此,人体受到外在环境的刺激时,在精神情志上就会立即采取谋虑,进行适应的措施。
3.肝与筋及爪甲的关系:筋为肝之所主,筋的所以能屈伸动作,是由于肝的精气灌溉濡养,所以说其充在筋;而爪为筋之余,所以爪甲的坚脆厚薄与颜色的枯萎润泽,是肝脏盛衰的表现。
4.肝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而肝为藏血之脏,目受血才能视,所以目之能辩五色,是肝的主要作用。
由于肝藏血,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所以大怒伤肝,则会引起吐血,血少则爪甲枯脆不华,目无所见(如夜盲症),筋络屈伸不利,甚至动风挛急。
(三)脾1.脾主运化:脾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津液,把食物的精华送到全身,并且能运化水湿浊气排泄于体外。
2.脾统血: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所以说脾藏营,而脾又借血的营养以司运动。
3.脾主肌肉,其荣在唇:肌肉的生长,必须依靠脾的作用。脾把水谷精微转布营养全身;而脾又为统血之脏,所以口唇的红润和淡白,可以表示脾血的盛衰。
由于脾统血,开窍于口,主肌肉,因此,脾虚则血失统摄,而有便血、崩漏等,以致口唇淡白不华,治疗就要用补脾摄血之法。且脾能运化精微,敷布肌肉,以及运行水湿使之外出。若脾不运精,而湿邪困滞,则会发生肌肉不用或脾满的病变,治疗就必须温运脾阳。
(四)肺1.肺主气:肺主人身的元气,为生气之源,吸之则满,呼之则虚,是五脏的华盖,受气于天,与谷气相并,而充养于身。
2.肺佐心脏,主治节:肺辅佐心脏,主宰百脉血液的运行,有治理和调节的作用。肺与心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心主血,肺主气,气行则血行,二者是相互为用的。
3.肺外合皮毛:肌肤皮毛能随着外界的寒温而起调节作用,是人体外的阳气所敷布的地方。而这种作用的强弱,又决定于肺气的盛衰。因为肺能够行气温于皮毛,故皮毛为肺之所主。
4.肺开窍于鼻:肺司呼吸,鼻是呼吸出入的通道,所以肺气和,则鼻能辨别香臭。
5.肺与声音的关系:人的言语声音,是气的鼓动,而气为肺之所主,所以声音和肺是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肺主气与皮毛,所以肺虚则有少气自汗的现象;肺能佐心,主治节,所以吐血,不但治心治血,还要补气摄血。由于肺开窍于鼻,古温病中咳嗽、气喘、鼻煽,为肺热,而要用清肺泄热的方法来治疗。
(五)肾1.肾藏精,其华在发:肾能藏五脏六腑的精气,当需要的时候,随时供给。肾又是先天生命的根本。所以人得肾气才能生长发育,齿更发长;到了成年肾气强盛精气充满的时候,就能有子;而肾气衰的时候,就要发堕齿槁。
2.肾主骨生髓,通于脑,作强之官,而出枝巧:骨和髓的充实与否,是决定于肾气的盛衰。因为肾生骨髓,而诸髓皆属于脑;脑是诸髓的会合,而又下通于肾;所以人体的强弱和智愚,都与肾有关系。
3.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因为肾气通于耳,所以肾气盛则耳能辨别五香。而肾又是藏精和蒸化水分从膀胱排泄的脏器;命门的真火盛衰,又与大便的排泄有关,所以肾又开窍于前后二阴。
由于肾为藏精之所,与脑髓相通,开窍于耳,所以肾虚精少,就有头昏、脑转、耳鸣、健忘、失精的症状,治疗也就要补肾填精。肾又为水脏,有司开阖排泄的作用,因此肾病可致水肿病变,治当温肾分利。
五脏既是相互资生,又是相互制约,以维持正常的平衡状态。古代医家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就运用了五行学说,把五脏分属于五行,采取相生相克的理论来阐述。如果任何一个脏器发生了太过或不及,便会相乘相侮而成病态。例如心火刑金的吐血,应该泻肝泄火;肝木克土的泄泻,应当疏肝实脾。同一眩晕,有肝旺、肾衰、脾虚的不同,治疗也有泻肝、补肾、培土的分别。这些都是从五行生克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病变影响,从而应用于临床实践的。
二、六腑:六腑是水谷出入转输、受清泌浊的通路,属阳属表,它配合五脏而活动。
(一)胆1. 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胆气的盛衰可以决定思想意识的果敢与否。外在因素的刺激,仍然可以因内在器官的活动而取得适应和改变,从避免受到不良的影响,胆就负担着这一主要任务。
2. 胆为中精之府,属奇恒之府:胆藏清净之液,而其他各府中之液皆浊;因此它是“中精之府”,并与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同属“奇恒之府”。
(二)胃胃为水谷之海,仓廩之官,腐熟水谷,为后天给养来源。胃既能容纳水谷,又有运化吸收水谷精气的作用,以供给需要,所以说五脏六腑,皆稟气于胃,是后天的根本。
(三)小肠小肠主化物而分别清浊,为受盛之官,能化物而使精华归于五脏,使糟粕从六腑排泄;并使糟粕中的水分归于膀胱,渣滓归于大肠。因此小肠如有病变,可以影响大便和小便的排泄。
(四)大肠大肠主传泻糟粕,是水谷废物排泄的通路。从胃的受纳、腐蚀及脾的运化,经过小肠的分别清浊,后由大肠排泄,构成一个水谷运化、吸收、排泄的过程。所以大便下利或秘结都是大肠的传导失常。
(五)膀胱膀胱藏津液,司小便。津液包括水分而言。水分是津液之余,经过膀胱的蒸化,才能使其排泄出来。如气化失常,就会产生癃闭或遗溺。
(六)三焦总起来说,三焦有下列两种功能:1.流通气血:水谷的精微一定要经过三焦的转输,而后送达脏腑、百骸,使得气血津液周流不息,各走其道,以温分肉、肥腠理。
2.沟通水道:三焦流通水液,并将多余的水分下输膀胱,犹如行水的沟渠。所以说它是“决凛之官”,即是水道外出的道路。假如三焦不通,即有肿胀、小便不利的病变。
分别言之,上焦从胃上口至舌下,有主纳的功能,受气和水谷,并温分肉、肥腠理以卫外;中焦从胃上口至胃下口,有主化的作用,能腐熟水谷、吸收精华、生化血液、滋养全身;下焦从胃下口至二阴,有主出的作用,泌别清浊,以传导排泄大小便。
三、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前面讲过,脏腑是相互配合,互为表里,不论在生理上,病理上,都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谈到五脏,也就联系到六腑。兹分述如下:(一)肝与胆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胆互济。所以肝胆实热的病人,有寒热、胁痛、胸满、口苦、呕吐等症状。而平肝足以泻胆,泻胆也可以平肝。
(二)胃与脾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二者分工合作。所以任何一方有病,都会相互影响;治疗上也是二者兼顾。
(三)心与小肠心和小肠的经络互通于心,心火盛,舌尖碎痛,小便也会赤涩。所以采用清心利小便的疗法,使心和小肠的热从小便外出。
(四)肺与大肠大肠为传导之腑,但必须借肺气的下降。所以大便秘结,可以用开泄肺气的方法;痰浊壅塞肺部的实喘,可以开泻大肠,以利肺气。二者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是密切关联的。
(五)肾与膀胱肾和膀胱互为表里。小便既要靠肾的运化,又要藏于膀胱,从而得以正常地排泄。所以小便不通就应当温化肾和膀胱之气。
(六)心包络与三焦心包络是心的外卫,三焦为脏腑外卫,二者脉络原自相通。在经络方面,手厥阴经是络三焦,属心包,手少阳经是络心包,属三焦,是相互交通的。所以心包络和三焦的关系也很密切。
四、奇恒之府奇恒之府系指脑、髓、脉、胆和女子胞六者。肾主骨、髓,心主血脉,肝胆互为表里,已均在前面概述,这里不再重复。
(一)脑脑为髓海,居于颠顶,为天灵盖所包涵。[内经]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目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输耳鸣、胫痠、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所以脑的正常与否,直接表现在一个人的精力是否充沛,如果髓海不足,脑的机能减弱,表现为懈怠无力,眩晕、耳鸣等症。
(二)女子胞女子胞亦称胞宫或子宫,位于少腹部大肠之前,膀胱之后。女子在发育以后,由冲、任脉的通盛而发生月经,在孕育之时,女子胞又有保护和给养胎儿的作用,在病理上,妇女经产、带下诸疾,常由于冲、任失调,而冲、任脉又起于胞中,所以女子的生理和病理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