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中医护理 > 正文

经络学说的形式

  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从文献资料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

  历代医家观察到:针刺腧穴或一定的部位时,患者会产生酸、麻、胀,重等感应,称为“针感”或“得气”。这种感觉有时会沿着一定的经路向远部传导。正如《灵枢》所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温针灸时也会有热感,由施灸部位向远处扩散的,这种向远处传导与扩散的感应路径,可看成是经络循行。

  二、腧穴功效的总结

  通过长期的针灸实践,随着对穴位主治范围知识的丰富积累,将穴位的主治作用进行整理分类,归纳分析,从而发现了主治范围基本相同的穴位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路线上,如分布于胸部外上方及上肢内侧前缘的穴位,一般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都能主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肺、气管、咽喉和体表相应部位的疾病,而这条路线上所出现的证候又同该条路线上穴位的主治其本一致。因而,由腧穴功能的分类,以及相互间的联系而产生了经络联系的概念,从而说明了经络的形成与穴位功能的总结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临床实践中发现,当体内某一脏腑发生疾病时,在体表相应部位可出现一些病理现象,如压痛、结节、皮疹、色泽变化等异常反应。《灵枢·背腧》记载:“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就是说明脏腑有病按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体表某部位,出现反应点,病痛也随之缓解。又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摩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这一病理现象即是经络内外联系的典型反应之一。故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也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经络学说形成的另一方面,是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现象的观察,如《灵枢·经水》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说明古人在当时已对血脉、筋肉、骨骼和内脏等,通过直观方法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综上所述,经络现象的发现与经络学说的形式,既来源于经气的传导和腧穴功效的总结,又与病理现象的推理密切相关,并与当时所能观察到的人体解剖、生理知识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