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中医护理 > 正文

中医护理之气病辨证

  气病辨证,是根据气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分析辨认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用以指导临床,诊断病证。

  气在人体中,遍布全身,无处不到,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它具有营养脏腑、濡润腠理、温煦组织、化生精血,并能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等作用。《灵枢·脉度》篇说:“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灵枢·营卫生会》篇也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这就是指出了脏腑腠理的功能活动,离不开气的灌溉濡养作用。人体体温的正常维持,肌肤的充盛,以及抵御外邪的作用,均有赖于气的温煦营养。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三十七难》说:“人气内温于脏腑,外濡于腠理。”《灵枢·本藏》篇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这些论述,皆是说明气对人体的温养功能。形体的生长,精血的化生,也皆与气有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生形”,《灵枢·邪客》篇说:“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张氏医通·诸血见证》中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都是说明气对化生精血的重要作用。气的运行不息,莫知其纪,还能推动血的循环和津液的转输,《寿世保元·气血关系》中说:“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阐明了气血运行的相互关系;《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简要地说明了水液代谢的基本过程。而水液代谢的整个过程,也是通过气的功能来完成的。所以《研经言·营卫之气论》说:“津随卫气而行”(摘自《中医历代医论选》),明确地阐明了气行津布的密切关系。

  所以,《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景岳全书·杂证谟·诸气》也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气病范围极为广泛,凡是气之所至,皆可为病,故《素问·举痛论》指出:“百病

  皆生于气“,《备急千金要方·调气法》也说:”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消息失宜,即诸痴竟起。“《景岳全书·杂证谟·诸气》中,更明确地指出:”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所以,气病在外感、内伤病中,皆能发生。而气的盛衰与存亡对病的预后,至关重要。《医权初编》说:”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中也说:”故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当然,气病不仅是气虚一端,而寒热虚实,皆能使气机失调致病,故《景岳全书·杂证谟·诸气》中指出:”凡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其精神,就是阐述治疗气病,必须辨明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才能达到调和气机,治愈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说明历代医家对气病辨证,都是非常重视的。

  引起气病的原因很多,大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可使气失违和而发生疾病。《医学正传·诸气》说:“若内无七情之所伤,外无六淫之所感,何气病之有哉。”而病邪之导致气病,往往在正气不足的情况下,方得乘虚而入,《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说明这一关系的。当然,在感邪极重,或遭受剧烈持久的精神刺激下,即使正气较强,也能发生气病。这在临床,亦属常见。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