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网校

首页 > 卫生网校 > 农村卫生人员培训 > 正文

发热的诊断-农村卫生人员内科部分培训内容

发热的诊断-农村卫生人员内科部分培训内容:

1.发热标准:

(1)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

低热 37.3-38℃(99.1-100.4F)

中等热 38.1-39℃ (100.6-102.2F)高热 39.1-41℃ (102.4-105.8F)

超高热 41℃ (105.8F)及以上

(2)腋窝温度:

分为低热型(37.5℃-38℃)

中热型(38.1℃-39℃)

高热型(39.1℃-40℃)

超高热型(>41℃)

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100.4-102.0F),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H常导致休克以严重并发症。体温高达43℃则很少存活。

2.病情诊断:

发热很少是单一病理过程肿瘤与结缔组织病在发热过程中可夹杂感染因素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致使临床表现复杂,但绝大多数根据临床特点与全面检查后仍可明确诊断了解原因不明发热病因分布的频率,有助于提供临床诊断的逻辑思维。根据热程热型与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发热(热程小于2周)、长期发热(热程超过2周且多次体温在38℃以上)、和反复发热(周期热)。一般认为急性发热病因中感染占首位其次为肿瘤、血管-结缔组织病。这三类病因概括了90%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诊断感染性疾病在原因不明发热中占多数,以细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局限性脓肿泌尿系感染、胆道感染为多见,结核病居第二位其中肺外结核远多于肺结核。恶性肿瘤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者,依次为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和各种实质性肿瘤,在原因不明发热中所占比例较既往增高。

原因不明发热的诊断原则是对临床资料要综合分析判断热程长短对诊断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感染性疾病热程相对为最短。如热程短呈渐进性消耗衰竭者,则以肿瘤为多见。热程长无中毒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者,则有利于血管-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在原因不明发热诊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重视新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并据此做进一步检查,对明确诊断很有意义。

3.病史与体格检查: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流行病学资料)认真系统地体格检查非常重要。如起病缓急,发热期限与体温的高度和变化有认为畏寒多数提示感染,然而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等约2/3也有畏寒说明畏寒并非感染性疾病所特有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但有明显寒战则常见于严重的细菌感染(肺炎双球菌性肺炎、败血症 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囊炎等)、疟疾输血或输液反应等。在结核病、伤寒立克次体病与病毒 感染则少见。一般不见于风湿热。发热同时常伴有头昏头晕、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症状,无鉴别诊断意义。但是定位的局部症状有重要参考价值。如发热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惊厥、脑膜刺激征等则提示病变在中枢神经系统,应考虑脑炎、脑膜炎老年患者有严重感染时,常有神志变化,而体温不一定很高值得注意

询问流行病学史如发病地区、季节、年龄职业、生活习惯、旅游史与同样病者密切接触史、手术史、输血及血制品史外伤史、牛羊接触史等,在诊断上均有重要意义有时一点的发现即可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4.分析热型:

临床上各种感染性疾病具有不同的热型在病程进展过程中,热型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了解热型对于诊断、判断病情、评价疗效和预后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按温度高低(腋窝温度):

分为低热型(<38℃)

中热型(38-39)

高热型(39~40℃)

超高热型(>40℃)

(2)按体温曲线形态分型:

如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双峰热消耗热、波状热、不规则热等热型的形成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大多认为热型与病变性质有关。决定病变性质的因素为内生致热原产生的速度量和释放人血的速度,这些均影响体温调定点上移的高度和速度。

精品课程

小儿推拿保健师

3980起

立即购买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