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内科护理 > 正文

护理缺铁性贫血

护理缺铁性贫血:

(一)定义:

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红细胞生成受到障碍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需要增加而摄入不足;

2.铁吸收不良;

3.损失铁过多。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贫血的表现如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头晕、耳鸣、心悸气短、严重者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

2.组织缺铁的表现舌炎、口角炎及胃炎,表现为舌乳头萎缩、舌痛、舌质淡而光滑,口角皲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等。神经、精神系统表现为易激动、烦躁、兴奋、头痛,少数患者有异食癖。

3.体征除皮肤黏膜苍白外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枯易脱落,指(趾)甲变平,指甲条纹隆起,严重呈"反甲"、薄脆易裂。

(四)有关检查:

1.血象——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体积较小且大小不一,中心淡染区扩大。白细胞、血小板均正常。

2.骨髓象——骨髓中度增生,骨髓铁染色可反映体内贮存铁情况,缺铁性贫血常表现骨髓细胞外含铁血黄素消失,幼红细胞内含铁颗粒减少或消失。

3.其他——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多,血清铁蛋白检查可准确反映体内贮存铁情况,能作为缺铁依据医学|教育网整理。

(五)诊断要点: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有关检查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及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增加,骨髓细胞铁染色阴性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六)治疗要点:

1.去除病因;

2.补充铁剂。

(七)护理问题:

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引起全身组织缺氧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体内铁不足有关。

3.有受伤的危险——与严重贫血有关。

4.知识缺乏——缺乏缺铁性贫血预防知识。

(八)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2.限制活动;

3.饮食护理;

4.药物护理。

(九)健康教育:

1.开展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卫生宣教,对婴幼儿强调改进喂养方法,应及时增加辅食。妊娠期、哺乳期妇女除食用含铁多的食物外,还可每日服少量硫酸亚铁0.2g.

2.向患者说明贫血的病因及积极根治病因的重要意义,以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本病预后取决于原发病是否能根治,若能根治,则贫血可彻底治愈。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