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问答:
《本草问答》校点说明:《本草问答》为清末唐容川所撰。唐氏,名宗海。天彭(今属四川彭县)人,祖籍江西,至明代迁居湖南武田县,清初又迁至四川广汉,再至彭县。少习儒,因父多病,遂学习医学,精研方书。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三甲第三十五名进士,并授礼部主事。唐氏以医名世,尝游京、沪、粤等地,见识广博,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其著述颇多,除本书外,尚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医学见能》、《医易通说》、《痢证三字诀》等,对后世均有较大的影响。
《本草问答》本书凡二卷,系唐氏游广东时,与门人张士骧(字伯龙)问答而成,全书设问答近六十条。针对中医药理中的某些共性问题或某一类药物发问,重在理论探讨。在西学东渐日盛之时,作者采用传统的阴阳五行、形色气味、取类比象等学说来阐释中药药理。他认为中西医互有优劣,神农尝药“即试验也”,比西医药理的试验要早。唐氏有时也将中西药进行比较,但由于他对西洋医药了解得不够深入,故而这种比较缺乏说服力。《本草问答》该书所论范围,大致包括辨药之法、反畏、炮制、升降、产地、引经等,也涉及人体解剖生理等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张士骧虽是一名提问者,但从提问内容来看,他对中药有关问题研究有素,观察入微。他针对某些共性的问题发问,并指出中医药性理论的不完善处。从某种意义来看,该书是一部中医药理专著。
此次点校以光绪二十年(1894年)申江裒海山房石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为底本,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1935年秦伯未等重校本为校本,保持原貌,不任意改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