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手机站

登录/注册

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分型辨证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病例

2015-10-15 12:57 来源:医学教育网

肠道易激综合征是消化内科常见病,约占胃肠疾病的30%~50%.本病对症治疗虽可获效,但根治往往困难。笔者从1994-07~1996-12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本病84例,收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84例,男52例,女32例;年龄30岁以下8例,30~40岁42例,41~50岁24例,51~60岁10例;病程不足1 a者36例,1~2 a者34例,3~5 a者14例。本组病例均有典型症状,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粘液。其中44例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均可除外阿米巴滋养体、包囊和其他原虫、血吸虫卵等。隐血试验均为阴性,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16例,纤维结肠镜检查68例均可见肠粘膜呈过度分泌。其中44例伴肠粘膜轻度充血,水肿。其余病例仅见肠功能失调,所有病例均无器质性疾病。

2分型辨治

2.1 脾胃虚弱型(44例):证见大便溏薄,稍进荤食则便次增多,时有粘液,肛门坠胀,脘腹隐痛,遇冷则甚,得温则减,胃纳欠佳,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缓。此乃饮食劳倦所伤,致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宜健脾和胃,渗湿止泻。方用七味白术散加味:党参、白术、茯苓、煨木香、藿香、葛根、地榆、莲肉各10 g,炒苡仁30 g,炒山药15 g,炙甘草6 g. 2.2 肝木乘脾型(20例):证见肠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则缓,每因情志怫郁或情绪紧张而复发,伴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苔白,脉弦。此乃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横逆乘脾,致肝脾不和,宜泻肝补脾,调和气机。方用痛泻要方加味:炒白术、生白芍、防风、陈皮、佛手、枳壳、厚朴、茯苓、藿香、香附、煨木香各10 g,生甘草6 g. 2.3 脾胃阴虚型(20例):证见腹痛便秘,数日一行,粪如羊矢,外裹粘液,少腹结块聚散无常,按之胀疼,形体瘦弱,饥不欲食,口干喜饮,溲频色黄,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此乃胃肠积热,灼伤津液,致脾胃阴虚,肠道津亏。宜养阴通便。方用麻子仁丸合增液汤加味:生地、玄参、麦冬、枳壳、火麻仁、白芍、厚朴、杏仁、当归、瓜蒌仁、柏子仁各10 g,熟大黄8 g.若兼气虚者加黄芪15 g.

3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症状消失,每日排便1~2次,粪便成形,无粘液,大便镜检正常,肠镜复查肠粘膜充血、水肿消失,随访2 a无复发者为痊愈;症状消失,大便次数接近正常,偶有少许粘液,镜检无异常,肠镜复查肠粘膜充血、水肿减轻,随访1 a内无明显复发者为好转;症状不减,或时好时发,肠镜检查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2 治疗结果:本组84例,痊愈68例,占81.0%;好转12例,占14.3%;无效4例,占4.7%;总有效率为95.3%.在80例有效病例中,疗程最短14 d,最长58 d,平均22 d.其中脾胃虚弱证平均疗程30 d,肝木乘脾证平均疗程25 d,脾胃阴虚证平均疗程为21 d.

4讨论与体会

肠道易激综合征系指肠道运动功能及/或分泌功能异常的非器质性疾患,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粪中带大量粘液为主证,属中医“泄泻”“便秘”“腹痛”之范畴,病位在脾胃与大肠,多由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所致。

脾胃虚弱型患者肠粘膜均有轻度的充血、水肿、粪便镜检均有粘液和红、白细胞。经七味白术散加味治疗后有40例痊愈,4例好转。似可说明此类为中药对消除肠粘膜的充血和水肿,减少粘液分泌,改善症状有明显的效果。肝木乘脾型患者几乎每次发病都与情绪紧张或情志怫郁有关,以致影响植物神经功能,引起结肠运动功能和分泌功能失调,此类患者肠道镜检可见粘液分泌增多,无充血水肿,肠收缩力增强,粪便检查无红、白细胞。经痛泻要方加味治疗后有16例痊愈,好转、无效各2例,似可说明此类中药对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肠道分泌有较好作用。脾胃阴虚型患者一般病程较长,年龄较大,多因腹泻时没有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便秘医学|教育网整理,影响肠道功能所致。本证患者除大便带少许粘液外,其余检查均属正常,经麻子仁丸合增液汤加味治疗后12例痊愈,6例好转,2例无效,似可说明此类药物通过养阴润便的作用,调节了肠道功能 ,从而症状获得改善。笔者认为,本病辨证论治具有一定的客观依据,由此探索中医药治疗原理,指导临床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取消 复制链接
正保妇幼课堂

相关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