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五加不应该混淆使用
2015-10-26 11:28 来源:医学教育网
徐桂萍许守龙
考古代本草《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图经》及《本草纲目》所记载的五加皮,均以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为正品,又名南五加皮。解放前,药用五加皮就开始出现混乱,北方各省市以及上海等地除使用正品五加皮外,还大量使用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因其具香气,故名香加皮,又名北五加皮。另有部分省市将五加科植物无梗五加、刺五加、糙叶五加和红毛五加等植物的根皮亦作五加皮用。这样,就产生了五加皮用药的差别和混乱。
《中国药典》(1977年版)考虑到北五加皮与五加皮功效相似,在北方又有作为地方五加皮习惯用药的历史,且产量较五加皮大,并大量调往华东、华南及中南各省区,因此以香加皮为正名作了收载。现在使用的商品五加皮分为三大类,《中国药典》(1985年版)已按五加皮、香加皮、刺五加分别列名收载。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AcanthopanaxgracilistylusW.W.Smith的干燥根皮[1],香加皮为萝摩科植物杠柳PeriplocasepiumBge的干燥根皮[1],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senticosus(Rupr.etMaxim.)Harms的干燥根及根茎[1]。鉴于三种五加的化学成分和功效不尽相同,现辨析如下,以供临床区别应用。
五加皮主含成分为挥发油(4-甲基水杨醛),功效为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
香加皮,《山东中药》称之为臭五加,《山西中药志》则称为山五加皮。其功效为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软,心悸气短,下肢浮肿。香加皮主含强心甙和杠柳毒甙、皂甙、杠柳甙,有强心镇静利水作用。故对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衰水肿者,较为常用,以香加皮合五皮饮加桂枝、猪茯苓、泽泻利水渗湿;如为肺心病心衰,以香加皮合苏子降气汤或济生肾气丸及清肺化痰药如鱼腥草、鸭跖草;冠心病并心衰,以香加皮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丹参、赤芍、川芎等活血化瘀药加减。用量成人12~18g/d,密切观察病情,随时增减用量。心衰控制后及时减量,防止中毒,一般维持量6~9g[2]。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可用香加皮4~10g,配伍健脾利水药党参、太子参、茯苓、泽泻、车前子、猪苓水煎服。心衰控制后,香加皮可减为3g左右维持,一般心衰于治疗后3~9d得到控制和好转[3]。因香加皮的强心作用很强,用量过大易发生中毒,故常规用量以3~6g为宜,且不可长期服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刺五加主含刺五加甙,功效为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用于脾肾阳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梦。刺五加甙的抗疲劳作用尚优于人参甙,有调节内分泌功能紊乱,调节血压、抗应激、抗辐射等作用;有抗衰老,增进体力和智能作用;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并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4]。
综上所述,若用于祛风湿和补肝肾强筋骨同重时,当用五加皮(南五加);若重点用于祛风湿、强心利水时,当用香加皮(北五加);若用于抗肿瘤、抗衰老及作补益剂时,应用刺五加。医师书写处方时,不要都笼统写作五加皮;药房调配处方时,遇有缺药不可互为代用,应与医师联系修改后再行调配。
作者单位:徐桂萍许守龙山东省烟台市中医医院26400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1部),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50,225,173
2刘蔼韵。以杠柳皮(北五加皮)为主治疗心脏性水肿医案三则。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3)∶16
3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复方北五加皮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新医药学杂志,1974,(8)∶35
4高濯风,李仁俊,宋殿坤。临床药物实用大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821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