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虚实辨证-实证是2020年乡村全科助理医师全科医疗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考点如下:
中医虚实辨证-实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即虚与实主要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实主要指邪气盛实,多见于新患之疾。虚主要指正气不足,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调经论》说,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之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的记载。
《景岳全书·传忠录》亦说,虚实者,有余不足也。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所以实与虚是用以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观点。
实证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而以阳、热、滞、闭等为主,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各种临床证候的概括。实证以邪气充盛、停积为主,但正气尚未虚衰,有充分的抗邪能力,故邪正斗争一般较为剧烈,而表现为有余、强烈、停聚的特点。
实证是非常笼统的概念,范围极为广泛,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其病因病机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以及虫毒等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故病势较为亢奋、急迫,以寒热显著、疼痛剧烈、呕泻咳喘明显、二便不通、脉实等症为突出表现;二是内脏机能失调,气化障碍,导致气机阻滞,以及形成痰、饮、水、湿、脓、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产物壅聚停积于体内。因此,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热邪、燥邪、疫毒为病,痰、饮、水气、食积、虫积、气滞、血瘀、脓等病理改变,一般都属实证的范畴。
由于感邪性质的差异,致病的病理产物不同,以及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差别,因而各自有着不同的证候表现,临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实证,病情激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