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考点:腹股沟疝的治疗原则及直疝三角记忆规律,相信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南、浙江、福建、山东、河北、山西、安徽、江苏、辽宁、江西、吉林、湖北、广东、广西、宁夏、四川、河南、甘肃、陕西、西藏、海南、黑龙江、贵州、内蒙古、青海、云南、新疆、兵团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考生关注的事情,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内容如下:
腹股沟疝的诊断、治疗原则、转诊
【考频指数】★★
【考点精讲】
腹股沟疝的诊断、治疗原则及转诊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腹股沟斜疝的基本临床表现是腹股沟区有一突出的肿块。
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斜疝最多见,男性,右侧多见;直疝老年人多见。
有易复性、难复性、嵌顿性、绞窄性疝及滑动性疝五种类型。
(1)易复性疝:是指平卧或用手推送,疝内容物容易回纳入腹腔的类型。
(2)难复性疝:包块不能完全回纳。
(3)嵌顿性疝:当疝环狭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疝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疝囊颈的弹性收缩,又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这种情况称为嵌顿性疝。肠管嵌顿后,可导致急性机械性肠梗阻。应注意在疝环处肠管易受压迫坏死。
(4)绞窄性疝:嵌顿如不及时解除,肠管及其系膜受压情况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阻断,即为绞窄性疝。此时肠系膜动脉搏动消失,肠壁逐渐失去其光泽、弹性和蠕动能力,最终坏死变黑。
(5)滑动性疝:有少数病程较长的疝,因内容物不断进入疝囊时产生的下坠力量将囊颈上方的腹膜逐渐推向疝囊,尤其是髂窝区后腹膜与后腹壁结合得极为松弛,更易被推移,以致盲肠(包括阑尾)、乙状结肠或膀胱随之下移而成为疝囊壁的一部分。这种疝称为滑动性疝,也属难复性疝。
2.鉴别诊断
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1)发病年龄
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年。
(2)突发途径
斜疝: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直疝: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
(3)疝块外形
斜疝: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直疝:半球形,基底较宽。
(4)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
斜疝:疝块不再突出;直疝:疝块仍可突出。
(5)外环指诊
斜疝:外环扩大,咳嗽时有冲击感直疝:外环大小正常,无咳嗽冲击感。
(6)精索和疝囊的关系
斜疝:精索在疝囊的后方;直疝:精索在疝囊的前外方。
(7)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斜疝: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8)嵌顿机会
斜疝:较多;直疝:极少。
还需跟睾丸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隐睾、急性肠梗阻等。
二、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尽量减少增加腹压动作,适用于1岁以内的小儿。
不适宜手术的小儿或年老体弱、伴有其他严重疾患者,可使用疝带或疝卡。
(2)手术治疗:适用于大部分腹股沟疝及崁顿疝。
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儿童;
疝囊高位结扎加疝修补术,适用于成年人。
三、转诊
需手术治疗;出现全身症状;局部症状加重者;出现腹股沟以外部位的症状。
【进阶攻略】
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儿童;
疝囊高位结扎加疝修补术,适用于成年人。
【易错易混淆辨析】
直疝三角记忆规律:外壁下;内直肌;底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经腹股沟管突出,多落入阴囊,疝块多呈梨形,疝块还纳后压迫内环不再突出,嵌顿的机会较多;直疝多见于老年人,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落入阴囊,疝块多呈半球形,疝块还纳后压迫内环仍能突出,嵌顿的机会较少。
【知识点随手练】
一、A1型选择题
1.鉴别腹股沟斜疝或直疝最有意义的体征是
A.疝块的形状
B.疝块是否进入疝囊
C.还纳疝内容物后,压住内环,增加腹压时,疝内容物是否脱出
D.疝内容的质地
E.单侧或双侧
二、A2型选择题
1.70岁老年男性病人,左侧腹股沟突出半球形包块。不降入阴囊,易还纳,应诊断为
A.鞘膜积液
B.隐睾
C.股疝
D.斜疝
E.直疝
【知识点随手练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A1型选择题
1.C
【答案解析】腹股沟直疝和斜疝是根据疝发生的位置而命名的疝,腹股沟直疝突出的部位是直疝三角;腹股沟斜疝是从腹股沟管内口沿腹股沟管向体表突出。因此当腹股沟管内环被压迫、堵塞后,斜疝便不出现突出,但直疝不受影响,因此是鉴别直疝和斜疝最有意义的体征。
二、A2型选择题
1.E
【答案解析】直疝——由直疝三角突出,不出阴囊;直疝嵌顿机会极少。
强烈推荐阅读:
考前“小棕瓶”|2020年乡村全科助理医师笔试常试题归纳(浓缩的精华)
回放!8月17日章自立乡村全科助理医师笔试应试技巧免费直播
2020年乡村全科助理医师《全科医疗-中医》考前冲刺模拟题汇总
温馨提示:2021年乡村全科助理医师网络课程全新上线,购买2021年课程赠送2020年课程!点击购买>

“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考点:腹股沟疝的治疗原则及直疝三角记忆规律”的内容,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如果您觉得对您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朋友。更多考试信息敬请关注医学教育网。祝大家都取得好成绩,顺利通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