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呕血和便血的特点有哪些?相信很多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考生都比较感兴趣,医学教育网编辑特撰文如下:
呕血:胃内储血量达250~300ml时可出现呕血。呕血前常有上腹不适、恶心,随后呕吐出血性物。其颜色视出血量的多少及在胃内停留时间的长短以及出血部位而不同。出血量大、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出血位于食管附近则容易呕出鲜红色血、暗红色或混有凝血块;当出血量较少或在胃内停留时间长,则因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呕吐物可呈咖啡渣样。呕血的同时因部分血液经肠道排出体外,可形成黑便,有时呈柏油状。
便血:颜色可因出血部位不同、出血量多少以及血液在肠腔内停留时间的长短而异。①上消化道出血或小肠出血在胃和(或)肠内停留时间较长,粪便多呈黑色,由于混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状,又称柏油样便。②下消化道出血:若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长或出血量较少,则可为暗红色。③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仅黏附于粪便表面或于排便后有鲜血滴出或喷射出者,常提示为肛管疾病或肛门出血,如痔、肛裂或直肠肿瘤。便血需要与食用动物肝脏、动物血、铁剂、铋剂、炭粉及一些中药等引起粪便呈黑色的情况进行鉴别,后者一般粪便为灰黑色、无光泽,且免疫法隐血试验多为阴性。
几种疾病粪便的特点:急性细菌性痢疾多有黏液脓血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可排出洗肉水样血便,并有特殊的腥臭味;阿米巴痢疾的粪便多有暗红色果酱样的脓血。仔细观察粪便的颜色、性状及气味等对寻找病因及确立诊断有极大的帮助。
以上关于“呕血和便血的特点有哪些?”的文章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的文章随时关注医学教育网乡村助理医师辅导精华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