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症状,其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造成小儿泄泻的原因较多,可以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1. 感染性因素:这是引起小儿泄泻最常见的原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等的感染。
-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等,其中以轮状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尤其在秋冬季节多发。
-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菌、空肠弯曲菌等。这些细菌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给儿童。
- 真菌感染:较少见,但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可能会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失调,从而引发真菌性腹泻。
-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贾第鞭毛虫等也可引起小儿泄泻。
2. 非感染性因素:
- 饮食不当:过量喂养或突然改变食物种类(如添加辅食时),以及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均可导致肠胃负担加重而发生腹泻。
- 过敏反应:某些儿童对牛奶、鸡蛋等特定食物成分过敏,摄入后可出现腹痛、呕吐及腹泻等症状。
- 肠道功能紊乱:精神因素如情绪紧张、焦虑等也可能影响肠道蠕动,引起功能性腹泻。
- 其他疾病的影响:如消化系统先天性畸形、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免疫缺陷病等都可能伴有泄泻的表现。
因此,在处理小儿泄泻时,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可能性,并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