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性黄疸是由于肝内外各种原因导致胆汁排泄障碍,使胆红素在体内蓄积而引起的一种黄疸类型。其特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 黄疸的特点:皮肤和巩膜(眼白部分)呈现暗黄色或绿褐色,尿色深如浓茶,大便颜色变浅甚至呈灰白色。
2. 伴随症状:患者常伴有皮肤瘙痒,这是因为胆汁酸盐在血液中积聚刺激神经末梢所致。此外,还有可能出现脂肪泻、体重下降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因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导致的夜盲症或骨质疏松等症状。
3. 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为主;尿中出现胆红素阳性;粪便颜色变淡甚至呈白陶土色;肝功能指标如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显著增高。
4. 病因:可分为肝内性和肝外性两大类。肝内性原因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肝外性则多由于胆道结石、肿瘤压迫或阻塞引起。
5. 治疗原则: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手术解除梗阻、抗病毒治疗等,并辅以支持疗法改善症状,必要时可使用利胆药物促进胆汁排出。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
乡村全科助理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对胆汁淤积性黄疸作出准确判断和合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