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刮痧操作
一、握持及运板方法
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由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和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调整刮痧板角度,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度,以肘关节为轴心,前臂做有规律的移动。
-
二、刮痧方向和顺序
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背腰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
头部一般采用梳头法,由前向后;
面部一般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
颈肩背部正中、两侧由上往下,肩上由内向外,肩前、肩外、肩后由上向下;
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
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
四肢宜向末梢方向刮拭。
三、刮痧力度和补泻
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先轻刮6~10次,然后力量逐渐加重,尤其是经过穴位部位,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刮拭6~10次后,再逐渐减力,轻刮6~10次。
刮痧力度:轻重轻,6到10
刮痧的补泻方法,可分为:
刮痧补法:
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小,刮拭速度慢,刮拭时间相对较长。此法宜用于体弱多病、久病虚弱的虚证患者,或对疼痛敏感者等。
力度小,速度慢
- 刮痧泻法:
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大,刮拭速度快,刮拭时间相对较短。此法宜用于身体强壮、疾病初期的实证患者以及骨关节疼痛患者。
力度大,速度快
刮痧平补平泻法:
介于刮痧补法和刮痧泻法之间。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和速度适中,时间因人而异。此法宜用于虚实夹杂体质的患者,尤其适宜于亚健康人群或慢性疾病患者的康复刮痧。
不快不慢
补泻总结:
力度小、速度慢则为补,适用于:体弱多病、久病虚弱的虚证患者,或对疼痛敏感者。
力度大、速度快则为泻,适用于:身体强壮、疾病初期的实证患者及骨关节疼痛患者。
力度、速度适中则为平补平泻,适用于:虚实夹杂体质、亚健康或慢性疾病患者的康复刮痧。
四、刮痧时间和疗程
刮痧的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治疗间隔和疗程:
1.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每位患者通常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5~10分钟,全身刮痧宜10~20分钟。
2.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上痧退、手压皮肤无疼痛感为宜;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他相关部位进行刮痧。
3.急性病疗程以痊愈为止,慢性疾病一般以7~10次为一疗程。
-
五、刮痧程度
刮痧的程度包括刮拭的力量强度和出痧程度:
1.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度。
2.一般刮至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对一些不易出痧或出痧较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
六、刮痧手法
1.直线刮法
又称直板刮法。用刮痧板在人体体表进行有一定长度的直线刮拭。此法宜用于身体比较平坦的部位,如背部、胸腹部、四肢部位。
2.弧线刮法
刮拭方向呈弧线形,刮拭后体表出现弧线形的痧痕,操作时刮痧方向多循肌肉走行或根据骨骼结构特点而定。此法宜用于胸背部肋间隙、肩关节和膝关节周围等部位。
- 3.摩擦法
将刮痧板与皮肤直接紧贴,或隔衣布进行有规律的旋转移动,或直线式往返移动,使皮肤产生热感。此法宜用于麻木、发凉或绵绵隐痛的部位,如肩胛内侧、腰部和腹部;也可用于刮痧前,使患者放松。
4.梳刮法
使用刮痧板或刮痧梳从前额发际处及双侧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的单方向刮拭,如梳头状。此法宜用于头痛、头晕、疲劳、失眠和精神紧张等病证。
七、注意事项
1.刮痧时注意保暖,冬季应避风寒;夏季应避免风扇、空调直吹。
2.刮痧后忌生冷,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澡。
3.年迈体弱、儿童、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宜轻刮。
4.肌肉丰满处用刮痧板的横面(薄面、厚面均可)刮拭。关节、四肢末端、头面部等肌肉较少、凹凸较多的部位用刮痧板的棱角刮拭。
5.下肢静脉曲张或下肢肿胀者,宜采用逆刮法,由下向上刮拭。
八、刮痧禁忌证
1.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出现浮肿者。
2.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
3.感染性疾病,如急性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传染性皮肤病、皮肤疖肿包块等。
4.急性扭挫伤、皮肤出现肿胀破溃者。
5.刮痧不配合者,如醉酒、精神分裂症、抽搐等。
6.特殊部位,如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前后二阴以及大血管显现处等部位,孕妇的腹部、腰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