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个行政村乡村医生不足2人,拥有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仅占总数的17%,沉重的数字背后是我国乡村医生人数少、职业能力待提升、职业发展缺保障等现实困境。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就是在试图从政策措施层面破解这些难题。
说到乡村医生,老一辈人会很自然地想到“赤脚医生”。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长年缺医少药,中央果断下令要求培养一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平时在田间荷锄扶犁,工作时背上医药箱东奔西走,“赤脚医生”应需而生。“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伴着泥土香”,这些土生土长的健康守护者,让当时肆虐的疟疾、血吸虫病等几乎消失。回想起来,他们或许医术尚浅,但正是这难能可贵的“1”,让无数个“0”成为可能。我国医疗卫生成绩的功劳簿上,当有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今天的医疗资源水平比过去好了不知多少倍,医患矛盾却似乎越来越大,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情况每天都在上演。这其中,固然有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健康意识增强的因素,但根本上讲还是缺乏一种将现有和潜在医疗资源充分调动的有效机制。当从无到有迈向从好到优,医疗一定不能成为高高在上、拒人千里的昂贵商品。尤其在中国人口众多且流动性极强的环境下,医疗问题从来都与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等方方面面息息相关。汲取赤脚医生制度中的优秀做法和宝贵经验,创造条件让乡村医生们留得住、能发展、有保障,应当是我们医疗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从更大的意义上看,“赤脚医生”的深刻价值在于其代表着一种生长于本土文化的独特模式、立足于国情的解题思路:以极低成本、极小阵痛,几乎无副作用、巧妙妥善地调动群众解决重大社会问题。这样的智慧在新中国的治理历史上频频闪现。新中国初期,文盲率高达80%,夜校、冬学、识字教育等运动轰轰烈烈,十多年间便有1亿多人摘掉了文盲帽子;吃饭问题迫在眉睫,政府号召农民开展劳动竞赛、改善生产条件,那时很多福泽乡村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使用。在客观条件相当局限的情况下,一系列宏大难解的社会问题迎刃而解,这样的成绩在今天看来依然亮眼。“赤脚医生”的智慧里,承载着我们宝贵的政治遗产,应当重视。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讲的就是与环境相适的道理。一国有一国之国情,解决今天中国的社会问题,借鉴那些经过自己制度和土壤检验过的经验分外必要。事实说明,能看病、看好病,并不意味着非得把大家聚拢到城市大医院去;接受教育、提升文化,就应该让教育资源走向群众;解决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问题,政府与群众有效组织的力量或许比市场更管用……立足中国国情,延续历史智慧,解决社会问题,这就是我们要创造的新时代的“赤脚医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