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网校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卫生网校 > 乡村医生事迹 > 正文

乡村医生的一天是这么度过的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都能看见一位白发老人,背着药箱,穿梭在田间地头、屋前房后,游走在村民家询问听诊、配药扎针这就是广昌县塘坊镇新淇村(2014年以来广昌公路分局扶贫挂点村)共产党员、乡村医生余大生。

乡村医生余大生

40年如一日行医,用双脚踏遍全村的每一寸土地,用大爱呵护着一方村民的健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忠于职责、为事业献身的高尚情操。几十年的救死扶伤和默默奉献也赢得了县、乡镇以及八方村民的高度赞誉,先后2年被镇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0年被县里评为“优秀乡村医生”。

余大生,男,生于1951年9月,由于医疗工作需要,刚中学毕业的他,就被安排在塘坊乡(现塘坊镇前身)卫生院学习西医医术,随后在村卫生所一面从医,一面加强学习;1976年又派入县医院进修半年,巩固医术;1980年报考黎川卫校系统学习,经过4年的函授教育和不断实践,他的医术得到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从病人的微笑中收获了成就感,从此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行业,一干就是40多年。

新淇村是个地处偏远的穷山沟,距大株乡(当时称号)7公里,离塘坊镇12公里,但翻过山就进入福建安远,可山陡路险,野兽出没,几乎是条无人道。刚组建的乡村卫生所,当时有两名医生,由于条件太差,工作强度大,第二年另外一人便调走了,剩下余大生一人始终独自坚守着,这样一坚持就是40余年,久而久之,余大生便成了新淇卫生所的代名词,妇孺皆知。

说是卫生所,但平时看病的人很少,大部分都要上门就诊,常常是村民带来一句话,便要刻不容缓的挎着就诊箱赶十几里路到病人家。他不仅认真钻研医术,用最廉价的药,解决村民的病痛,尽可能地为村民节省费用,得到村民的广泛好评;为病人看病时和风细雨,耐心细致,让人倍感温暖。

他常常刚端起饭碗准备吃饭,村民就来找他去出诊,看着来者焦急的样子,他二话不说,背起就诊箱就跟着上户了。三更半夜被叫去上户就医也是常事,他已不记得次数了,被他戏称为他的家常便饭。

但让他最难忘最恐惧的一次是,在1980年的一个深夜,住在该村里坑小组的村民廖富贵因突发急性盲肠炎,疼痛难忍,家人过来请他去救命,他习惯性背着药箱出门了,骑一段自行车,接下来有几里路便只能徒步,并且还在深山挨着山谷,来时火急火燎跟着进来,等他帮病人应急处理完、配好药、打好点滴安顿好后,便独自一人往家返,这时才觉得周边阴森恐怖,时不时从远处传来猛兽的咆哮声。那一刻,他吓得浑身出虚汗,收紧脚步屏住呼吸,踮起脚尖慢慢地在羊肠小道上缓行。回到家时,已经不记清是如何回来的。

许多年迈的村民就诊后,没钱付药费,他只是带着微笑地安慰说,别急,以后再说吧。其实这以后,他再也没有收到这笔钱。有的村民家境贫困,看病后没钱,说,等收了谷子用粮食抵数吧。同样的事他也没提起过。

该村地处山岭重丘,村民们三三两两都分散居住在山里,他每天的工作轨迹就是不断行走在这些山里人家,为他们解除病痛。现在村村通公路,大山深处的村民都搬迁出来群居,他也以摩托车代步出诊,就诊的路轻松好走了,但他却已经年迈了。笔者问他担任40年乡村医生的感触,他依然淡淡地说:治病救人是天职,他不过是和千千万万的乡村医生一样尽了自己的义务而已,只要还没人来接班,他会一直坚守岗位的。

是啊,就是这样一位几十年如一日的乡村医生的坚守,磨破脚皮,自行车骑坏了4辆,摩托车报废了2辆,截至目前累计为村民垫资近4000余元,如今还坚守在风雨中,行走在村里人家,继续为新淇村村民的健康撑起一片蔚蓝的天。

精品课程

乡村全科助理-超值精品班

2024年课程

10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