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和煦,杏雨飘香,清明节渐渐近了。往年这个时候,笔者都要从县城赶回乡下,蹚过一片湿漉漉的麦苗地,祭祀长眠在那里的双亲。只是今年不仅要祭祀双亲,还将同当地万姓族人一起,送一位已故半年多的老人。老人名叫万继明,是土生土长的万冢人,当了一辈子乡村医生。笔者管他叫明叔,同他交往了许多年,感情甚笃。
明叔的诊所是临街的一幢两层小楼,诊所布置的朴素而整洁,诊台、西药架、中药柜,还有一台精心面向病床摆放着的小彩电。从前,明叔捧着一杯茶,埋在沙发里与躺在病床上输液的几位患者一起饶有趣味地看着节目,诊所里弥漫着温馨祥和的气氛。
记得那次见面,70多岁明叔精神尚好,只是行动上现出些许老态。闲聊中,明叔讲了他的两件心事:第一,他想在有生之年把万氏族谱整理出来。第二,希望笔者把他的生平记下来,传诸后人。他说:“我这辈子没做过不得了的大事,也没攒下多少钱财,就是想把家风传下去,让后辈都能本分、清白地做人。”笔者当时痛快地答应了。其实,在过去几年里,明叔曾不止一次提出过这个要求,可笔者觉得来日方长,一拖再拖。谁承想几个月后,明叔竟溘然长逝了!
记得小时候的一年冬天,大约晚上八九点钟,母亲的病又犯了。父亲差笔者和二哥去找明叔。在来家的路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明叔表扬笔者和二哥都是有孝心的孩子,还专门考了笔者几首诗词。于是,笔者流利背诵了母亲教的《沁园春。雪》等诗词,还选唱了京剧《杜鹃山》里的唱段。明叔听得高兴,哼着板胡、鼓镲的音律节奏,为笔者助兴。那情形,让笔者几乎忘却了对母亲的担忧和对雪夜的恐惧……
时间久了,笔者与明叔成了忘年交。年少时,笔者常去他诊所里玩。在平舆县城读高中时,周末回家少不了去见见他。后来,笔者当了兵,常与其书信往来,复员后被分配到汝南县委工作,每年也总要跟他见上几面。调回平舆县城工作后,与明叔见面的机会又多了起来。
正像明叔所说,他没干过什么大事,做了一辈子的乡村医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而在万冢这个小镇上,他却是个名人,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明叔的父亲,曾在国民党军队里当过军医,解放后在毗邻万冢的郭楼卫生院工作。1965年,明叔毕业后终止学业,进入郭楼卫生院当了学徒工,专心跟父亲学医。1966年文革爆发,明叔的父亲成了专政对象,被开除回万冢老家,明叔也回到村里当了一名普通社员。由于当时农村缺医少药,“出身不好”的明叔很快被分到大队卫生所,当了一名赤脚医生。那时,公社、大队隔三差五都要搞一次革命文艺宣传活动,由于明叔拉二胡、板胡是把好手,他又成了群众业余宣传队的队员。虽然同时兼着赤脚医生、宣传队员两项“公职”,明叔却和其他社员一样,领一人份的口粮。
明叔从不抱怨命运不公,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心态很好,总能认真踏实而又快乐充实地“活在当下”。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明叔长年不辍地勤奋自学中西医知识、注重临床实践总结;他更始终牢记毛主席“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教导,铭记着父亲“医者仁术,仁者爱人”的教诲。只要有患者需要,他总会及时出现在那里。
1975年8月,驻马店发生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房倒屋塌,畜禽横漂,情势十分危急!就在洪水袭来的当天早上,明叔的二儿子洪涛降生了。而一接到参加抗洪抢险的通知,明叔二话不说就赶到抗洪抢险小分队去了。等洪水退去回到家,明叔才知道,凤英婶抱着洪涛差点被洪水冲走!洪水过后,疫情蔓延,明叔又离开了家,一连几天未踏进家门……
文革结束,明叔的命运发生了根本转折。当了多年赤脚医生的明叔被供销社领导看重,成了供销社一名正式职工,并专门为他开了一间公办诊所,让他继续行医。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明叔迸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来诊所就医的患者络绎不绝。
虽然供销社并不具体过问诊所的收支情况,但明叔认为:诊所是公办的,必须公事公办。他认真记录每天的收支明细,每周盘点一次,月末结算一次,盈余部分全部交公。在来诊所看病拿药的患者中,有供销社的干部职工,也有亲戚朋友,该收取的医药费明叔一分钱也不肯漏掉。有人好意提醒他:“诊所又不是你家的,能送的人情咋就不送呢?!”明叔诚恳地说:“诊所由我一个人管着,白送人几片药很容易。可是,我不能拿公家东西送人情啊!”对实在拿不出医药费的贫困患者,明叔专门建了一个欠款薄,人家要是当月还不上,他就自己先垫上;过了挺长时间仍还不上的,他就默默地把欠账划掉,替人家出医药费。一来二去,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还像他当赤脚医生时那样,总是紧巴巴的。
实行市场经济后,供销社的生意日渐衰弱,下岗后的明叔每月只有50元的生活补贴。后来明叔就自己办起了诊所。也正是这个原因,明叔反而愿意拿医药费“送人情”了。诊所每年都堆积不少死账,有的患者累计欠下几百元上千元的医药费。可对待这些患者,明叔仍尽心医治,从不抱怨。他说:“不管有钱没钱,把病治好是医生的本分。”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但愿人健康,何妨我独贫。”
明叔一生为人宽厚、待人热诚。在他的教育下,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个个品行端正。而在他的悉心帮带下,晚辈中有好几个走上了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他三个子女分别在县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一个侄子在镇上开诊所,也像他一样把患者当亲人,对患者极为负责;还有一个侄孙女,已走上了一家公立医院的领导岗位。对于明叔来说,子孙后人个个能成人、成才,能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是他一生最大的欣慰。明叔死于肝癌。弥留之际,他曾对在身旁陪护的二儿子洪涛说:“我这个乡村医生,为国家培养了好几个医生。想想这辈子,值了!”
前不久,明叔的子女们委托笔者为老人撰写碑文,笔者写道:“万翁继明,平舆万冢人。生于忧患,年少家贫;勤学精进,医道精深;品行高洁,德泽乡邻;宽厚仁慈,诚信立身;糟糠恩爱,相敬如宾;言传身教,以文化人;诗书继世,风范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