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网校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卫生网校 > 乡村医生事迹 > 正文

河北石家庄92岁村医吴志仁67载服务乡亲不问名利

——●●●聚焦热点●●●——

报名时间> 考试公告> 各地动态>
重大变动> 大纲教材> 资料0元领>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西仰陵新村,有一位92岁高龄的村医名叫吴志仁,村民们都敬称他为“吴先生”。

说起吴先生,其实不只是西仰陵新村,周围十里八村没有人不知道的。而吴先生的名气,除了因其医术高明精湛,更因其服务乡里不问名利的医德。

吴先生籍贯山东,出生在辽宁,25周岁时医校毕业,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当时缺医少药的西仰陵村当村医。如今,老先生扎根乡村,悬壶济世67载,不顾92岁的高龄,依然坚持给乡亲们瞧病。

7月下旬,省会石家庄连着下了几天雨。因为雨天路滑,住在西仰陵新村8号楼的吴志仁老先生这几天没下楼,但家里人来人往,大部分是来瞧病的。

“我这几天肚子不得劲儿,让吴先生瞧瞧。”7月27日下午,记者拜访吴先生时,恰好有人找吴先生看病。

花白的头发,长长的白眉毛,清晰的思维,专业严谨的谈吐。92岁高龄的吴先生慈眉善目,待人亲切。

西仰陵的村民们习惯称老人为“吴先生”,不仅因为大家觉得“先生”和“大夫”意义相同,还因为大家觉得这样才能表达对他的敬重和爱戴。

吴先生1925年12月22日出生在辽宁,老家在山东历城吴家大庄,现属于济南市历城区。吴先生1946年到1948年在“石家庄人人医院”学医,1948年6月至1950年6月到“石家庄市业余卫生学校”学习。1950年6月毕业后,响应国家“把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他来到当时的正定县第五区西仰陵村。

“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医药卫生人才,尤其是临床实用人才紧缺。我们响应‘城市医药卫生人才面向工农兵服务,为少医少药地区服务’的号召,毕业后纷纷奔赴缺医少药的偏远农村。”吴先生回忆说,他是在1950年6月到的西仰陵村。

当时,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方面几为空白,缺医少药,而西仰陵村压根儿就没有村医。当年,吴先生拿着介绍信,不仅在村里办起了一个人的诊所,还在村里落下了自己的户口和粮食关系。在自筹资金购买药品办起诊所后,他开始给村民们看病。

“那会儿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仪器设备,主要靠听诊器、血压表和化验。心电图刚刚有,看病主要靠医生的临床经验。”吴先生说,他在石家庄人人医院学医时,师从当时的高玉奎院长,“比如肺部或心脏发病,主要靠听诊器听诊。当时老师手把手带我们,一点点教我们。老师对我们的教导和恩情,我没齿难忘。”

吴先生看病好、医术精湛,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除了西仰陵的乡亲,周围十里八乡的乡亲也都找他看病,比如中仰陵村、韩通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向南到过栾城的东西羊市、东京北,向北到过滹沱河边的塔子口。”吴先生说。

“从我记事儿起,我生病了都找吴先生看。我爷爷,我父亲,后来我儿子、孙辈儿,谁身体不舒服,都是找吴先生看。吴先生给我们家五代人看过病。”西仰陵新村60岁的马大爷说。

乡亲们都说,吴先生对病情分析透彻,判断精准,对待每个病人都仔细询问,认真听诊、测压,最后对病情做出准确定论、开药,在费用上也是能让乡亲们少花钱就少花钱。

“我有个原则:病看透了,我才下药;看不透,我会建议病人去医院。”吴先生说。

不仅看病严谨,对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吴先生也是从不马虎,一丝不苟。从医67年来,吴先生没有出现过任何医疗事故。

吴先生不仅医术精湛,他的为人更是让乡亲们感动。

因为十里八乡的村民经常找他,早些年吴先生常常一个晚上要去七八家看病,常常忙着忙着天就亮了。

“当时全村就他一个医生,给村民看病他是没白没夜的。有些重病号卧病在床,他还要到病人家里出诊,走东家串西家。吴先生经常出诊到半夜,甚至通宵达旦。”很多村民都有这样的记忆:给病人输上液或病人稳定下来但还需观察,吴先生就坐在凳子上守着,困得直打瞌睡。

不是忙着给人看病,就是在给人看病的路上。在乡亲们的心里,吴先生做的都是行善积德的事儿。

吴先生刚到西仰陵时,还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如果遇上急重病人要到市里大医院救治,他每次都要亲自护送。那个年代没有现在的交通工具,送病人都是抬担架,经常是卸一扇门板、绑上杆子,抬着就走。抬担架的人手少,吴先生就和乡亲们轮着抬。

“吴先生这个人特别讲情义,这么多年舍医舍药,遇上谁看病没钱,从来没催过药费,欠就欠着了。”乡亲们都说,不管谁家有钱没钱,吴先生总是先治病救人,从没有因费用把哪一个乡亲拒之门外,也从未因欠医药费慢待任何乡亲。

“我这么多年没有上门要过账。谁家有困难,我就帮一下,没钱出医药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那就不要了。遇上去外村看病,家里穷的,病看了,我吃人家口馒头,喝口水,也就算‘过去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吴先生说,他们那代人都知道,名誉重要,人命重要,人是无价之宝,钱其实没那么重要。做医生,救死扶伤不能忘,要讲医德。

吴先生医术精湛,有着卓越的专业素养,为村里培养了几批医生、司药,还对附近的二十铺乡各村医生进行过轮训。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困难年代开始,扎根西仰陵67载,吴先生在服务乡亲们的同时,为西仰陵培养了一名又一名赤脚医生和司药,总共十几人。

除了行医,吴先生还是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员。他的宣传方式就是逢人就说,见人就讲。只要有人去找他看病,他就针对病情进行讲解,说这病是怎么引发的、在日后的生活中应该注意如何预防,等等。

2010年,西仰陵村进行二期拆迁,吴先生暂时住到石家庄市翟营南大街的一个小区。当年吴先生已经86岁了,仍然坚持每周上两天班,来回路上由子女们接送。

其实,吴先生不缺钱花,孩子们也是个个事业有成。他之所以在如此高龄坚持工作,一是他对医生这份事业的热爱,二是他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还有,他放不下乡亲们对他的信任。

“做事做人,要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中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扎根乡村67载,吴先生以这个信念服务着乡亲们。“我也曾有过离开村里的机会,但是乡亲们对我好、需要我,我就不走了,这里就是我的家。”

而乡亲们也没把吴先生当外人,一直以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他的敬重与爱戴。

1963年夏天,一场大雨泡塌了很多人家的房子。吴先生的家也未能幸免,房子的后墙倒塌。按照吴先生的想法,把倒塌的后墙再垒起来,能凑合着住人就行了。

可是乡亲们不干,执意要把他的东屋拆掉,给他盖成北正房。有句话叫“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乡亲们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出物,硬是把房子给吴先生盖了起来。当时村大队还给了一根木料,给吴先生打窗户。其间,附近村庄如中仰陵村的乡亲们听说吴先生的房子塌了,也纷纷赶来帮忙。所有人都是帮工,却都不在吴先生家吃饭,更别说是要工钱了。

直到现在,每年春节,乡亲们都会给吴先生拜个年,一是村里有尊敬老人的风俗,二是乡亲们都想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一位为大家服务60多年的老村医的感谢和敬重。目前,西仰陵新村正在整理编写村志,村里还要把吴先生的事迹写进村志里。

“人这一辈子,要珍惜自己的名誉。还有,我要把我自己的身体保护好。我自己健康了,才能更多地为乡亲们服务。”92岁的吴先生说,他还不能懈怠。

精品课程

乡村全科助理-超值精品班

2025年课程

10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