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大善也。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地处辽西北科尔沁沙地最前沿的彰武县阿尔乡镇,有一位行医24年的村医,他不仅治疗了周边村民很多疑难杂症,守护着村民们的健康,同时也架起了辽宁与内蒙古交接地区边民们之间相互交流和友善相处的桥梁。
他就是“全国优秀乡村医生”、“阜新好人?最美人物”,被誉为“大漠村医”的梁春荣。
走进位于阿尔乡镇梁春荣的乡村卫生室,我们看到病床上躺着七、八位患者,沙发上还坐着4名候诊的农民。候诊室的墙上挂满了各种荣誉证书,壁柜上摆放着他在中医药界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成果。
梁春荣,1959年出生,是一名共产党员,彰武县阿尔乡镇阿尔乡村一名乡村医生。1993年,从朝阳建平中医学校进修学习后,在岳父焦万喜的帮助下,在距阿尔乡村6公里的马家坑开设了梁春荣中医诊所。1997年又把诊所搬到现在的阿尔乡镇街里改名为阿尔乡中医诊室。因为岳父是老中医,梁春荣又继承了焦家祖传的秘方,因此,在彰武县很有名气。
自中医诊所创办以来,他就给自己立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只做医生,治病救人,不做医商,对患者有求必应,家庭困难患者不收药费,坚决不用假冒伪劣药品。
梁春荣的妻子焦丽告诉我们:“由于我父亲秘方传男不传女,那时,老梁给患者治病,我父亲给配药,得到了我父亲的指点。老梁什么爱好也没有,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电视也不看,一门心思就是看病、看医药书,天天琢磨中医药。那时我家大大小小的锅都让他熬药用了,一个我刚刚在商场花400 多元钱买的锅,也被他用来熬药了。他熬完药,就往自己身上贴,观察药性。他感觉没有问题、效果好,就在我身上试验,拿我当‘小白鼠’了。”
当村医不容易,在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阿尔乡镇,在大漠深处行医更是艰难。过去,有人形容阿尔乡“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不管多晚,只要有人生病,梁春荣肯定背着医药箱第一时间赶到。
一次,梁春荣去后新营子给一位老太太看病,冻得梁春荣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老太太拉着梁春荣的手说:“孩子,太谢谢你了!”由于救治及时,老人很快康复了,过了一个平安年。
可是,老太太还不知道,梁春荣骑着摩托车在沙漠里行走了两个多小时,由于天冷,路又难走,摩托车老熄火,梁春荣一次次启动,把腿划破好几处,裤腿里的血都冻上了。
还有一年冬季,下雪,内蒙古告尔嘎郎一患者家属接梁春荣去看病,在回来的路上由于雪天路滑,翻车了,梁春荣从面包车里爬出来,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强忍着疼痛,回到家一声没吱。
行医24年来,全镇十几个村屯和周边的一些乡镇,都留下过他背着药箱行走的足迹,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赞誉,无论是寒风凛冽的寒冬还是烈日炎炎的酷暑,只要乡亲们打个电话,他就会出现在患者的家中。他用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诠释着对患者的爱。
“我们家穷,经常拿不出医药费,梁大夫就免费给我治,直到病好为止,从不提还钱的事。”
“梁大夫可是个好人,不光是治病还治心啊!心情不好时,听他一开导,就豁然开朗啦!”
我们来时,由于患者较多,梁春荣一直围着病人忙前忙后,打针、配药、诊断病情,我们就先和几名候诊的病人攀谈起来。
“行医本身就是一种行善,往大点说,就是看到有人需要帮助,必须伸出援手,这也是一份责任。”这是梁春荣经常对家人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在梁春荣的书柜里,有6本有些泛黄的旧纸张装订的厚厚的本子。打开有点破损的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姓名和诊疗费。我们粗略算了一下,估计有10余万元。而且,随着慕名而来的患者增多,患者写下的欠条也在不断增厚,金额也在增多。焦丽告诉我们:“这是老梁行医二十多年来病人欠下的账簿,有的都不在人世了,有的是实在还不上了,都是乡里乡亲的,他们有能力还就还,没有能力就算了,也算是他行医的一点点收获吧!”
“因病致贫的家庭很多,这些有欠款的家里有一个病人全家人都受拖累,我不在乎挣多少钱,能为村民身体健康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我心里也踏实。”这时梁春荣刚好闲下来,走过来向我们说道。
作为一名老党员,梁春荣总是给人一种和善、明理,又让人信服的感觉。他经常利用行医之便,主动帮助村民调解矛盾。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自己家和和美美的,就更希望周围的人都好上加好。”现在凡是经过他调解的邻里纠纷,村民们都愿意接受。甚至有时他还当起蒙辽边界地区农民之间思想观念互通的传播者,同时促进了邻里和谐,民风文明。
一次,去几十公里外内蒙古科左后旗出诊,恰巧出诊那户人家和邻居因为院墙的事发生点小纠纷。看到梁医生来了,两家人像是看到了“法官”一样,纷纷让梁春荣给评理。梁春荣了解情况后,语重心长地劝解双方,听他说得在理,两户人家都做了让步,一场纠结了几年的矛盾就这样解决了。
本乡本村的人更是很拿梁春荣的话为重,谁家要是有了化解不了的矛盾,到梁春荣的诊所一唠,就都想开了,没有解不开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