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已经公布,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第一阶段综合笔试考试科目共19科,分别为: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患沟通技能。医学教育网小编为您整理了《金匮要略》考试大纲并提供免费下载:
2017 版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
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 金匮要略
| 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一、脏腑经络 先后病脉证 |
1.发病、病因病机及预防 |
(1)发病的原理、预防措施 |
| (2)病邪的特性及中人的规律 |
| (3)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意义与方法 |
| (4)人与自然的关系—整体观 |
| (5)保持“五脏元真通畅”“不遗形体有衰”及外避邪气 的意义 |
2.论治 |
(1)治未病(已病防传),虚实异治—以肝脾为例论整体 观 |
| (2)表里同病、痼疾加卒病(新旧同病)的治疗原则 |
| (3)审因论治原则 |
二、痉湿暍病 脉证治 |
1.概述 |
(1)痉、湿、暍三病的概念 |
2.痉病 |
(1)痉病的主脉、主症 |
| (2)柔痉、欲作刚痉、阳明痉病的证治 |
| (3)治疗痉病注意事项 |
3.湿病 |
(1)治法:外湿宜微发汗,内湿宜利小便的机理 |
| (2)寒湿在表、风湿在表、风湿兼气虚各证证治 |
| (3)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证的异同 |
三、百合狐惑 阴 阳 毒 病 脉 证治 |
1.概述 |
(1)百合、狐惑、阴阳毒三病的概念 |
2.百合病 |
(1)百合病的病机、主症、治则 |
| (2)百合病正治法 |
3.狐惑病 |
(1)狐惑病的临床表现 |
| (2)甘草泻心汤的功效与主治证 |
| (3)狐惑病酿脓证治 |
| (4)狐惑病的外治法 |
四、中风历节 病脉证并治 |
1.中风病 |
(1)中风病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不同表现及机理 |
2.历节病 |
(1)历节病的病因病机 |
| (2)风湿历节证治 |
| (3)寒湿历节证治 |
| |
|
(4)运用乌头时的注意事项 |
五、血痹虚劳 病脉证并治 |
1.血痹病 |
(1)血痹病的概念 |
| (2)血痹病的病因病机、主症 |
| (3)血痹病轻症证治 |
| (4)血痹病重症证治 |
2.虚劳病 |
(1)脉象总纲 |
| (2)虚劳失精证治 |
| (3)虚劳里急证治 |
| (4)虚劳腰痛证治 |
| (5)虚劳风气百疾证治 |
| (6)虚劳不寐证治 |
| (7)虚劳干血证治 |
| (8)本篇论治虚劳病的特点 |
六、肺痿肺痈 咳 嗽 上 气 病 脉证治 |
1.概述 |
(1)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三病概念 |
2.肺痿病 |
(1)肺痿的概念 |
| (2)肺痿与肺痈的脉症鉴别 |
| (3)虚热肺痿证治 |
| (4)虚寒肺痿证治 |
4.咳嗽上气病 |
(1)寒饮郁肺证治 |
| (2)痰浊壅肺证治 |
| (3)饮热迫肺证治 |
| (4)寒饮夹热证治 |
七、奔豚气病 脉证治 |
1.成因与主症 |
(1)病因病机 |
| (2)典型症状 |
2.证治 |
(1)肝郁化热证治 |
| (2)阳虚寒逆证治 |
| (3)阳虚饮动证治 |
八、胸痹心痛 短气病脉证 并治 |
1.概述 |
(1)胸痹、心痛、短气的概念 |
2.病因病机 |
(1)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
| (2)“阳微阴弦”的含义 |
3.胸痹证治 |
(1)主要脉症、主方 |
| (2)重症证治 |
| (3)急症证治 |
| |
|
(4)轻症证治 |
| (5)虚实异治 |
4.心痛证治 |
(1)轻症证治 |
| (2)重症证治 |
九、腹满寒疝 宿食病脉证 治 |
1.概述 |
(1)腹满、寒疝、宿食三病的概念 |
2.腹满病 |
(1)虚寒与实热性腹满的鉴别 |
| (2)里实兼表证证治 |
| (3)里实兼少阳证证治 |
| (4)里实胀重于积证治 |
| (5)里实积胀俱重证治 |
| (6)寒实内积证治 |
3.寒疝病 |
(1)阴寒痼结证证治 |
| (2)血虚内寒证证治 |
| (3)寒疝兼表证证治 |
| 4.宿食 |
(1)宿食证治 |
| 十、五脏风寒 积 聚 病 脉 证 并治 |
五脏病证举例 |
(1)肝着证治 |
| (2)脾约证治 |
| (3)肾着证治 |
十一、痰饮咳 嗽 病 脉 证 并 治 |
1.治疗原则 |
(1)“温药和之”的含义 |
| (2)“温药和之”的机理 |
2.四饮证治 |
【痰饮(狭义)】 |
| (1)饮停心下证治 |
| (2)饮及脾肾证治 |
| (3)下焦饮逆证治 |
| (4)留饮欲去证治 |
| (5)肠间饮聚成实证治 |
| 【悬饮】 |
| (1)悬饮的脉症与治疗 |
| (2)十枣汤的用法及注意事项 |
| 【溢饮】 |
| (1)溢饮的治疗 |
| (2)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的鉴别 |
| 【支饮】 |
| |
|
(1)隔间支饮证治 |
| (2)支饮冒眩证治 |
| (3)支饮腹满证治 |
| (4)支饮不得息证治 |
| (5)支饮咳嗽证治 |
十二、消渴小 便 不 利 淋 病 脉证并治 |
小便不利病 |
(1)概念 |
| (2)膀胱气化不行证治 |
| (3)上燥下寒水停证治 |
| (4)水热互结伤阴证治 |
十三、水气病 脉证并治 |
1.分类与辨证 |
(1)水气病的概念 |
| (2)分类及其主症 |
| (3)四水与黄汗的病因病机及脉症 |
| (5)血分、水分与气分 |
2.治法 |
(1)利小便、发汗 |
| (2)攻下逐水 |
3.证治 |
【风水】 |
| (1)表虚证治 |
| (2)夹热证治 |
| (3)风水与正水的汗法异治 |
| 【皮水】 |
| (1)夹热证治 |
| (2)表实证治 |
| (3)气虚阳郁证治 |
| 【气分】 |
| (1)阳虚阴凝证治 |
| (2)脾虚气滞证治 |
十四、黄疸病 脉证治 |
1.病因病机、分类与辨证 |
(1)“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的含义 |
| (2)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的辨别 |
| (3)分类及其主症 |
2.证治 |
【谷疸】 |
| (1)湿热俱盛证证治 |
| (2)茵陈蒿汤的煎法 |
| 【黄疸】 |
| |
|
(1)正治法—利小便 |
| (2)热盛里实证治 |
| (3)湿重于热证治 |
| (4)兼表虚证治 |
| (5)兼少阳证证治 |
| 【虚黄】 |
| (1)辨证要点 |
| (2)治法、方药 |
十五、惊悸吐 衄 下 血 胸 满 瘀 血 病 脉 证 治 |
1.惊悸 |
(1)火邪致惊证治 |
| (2)水饮致悸证治 |
2.吐衄下血 |
(1)虚寒吐血证治 |
| (2)热盛吐衄证治 |
| (3)虚寒便血证治 |
| (4)湿热便血证治 |
3.瘀血 |
(1)瘀血的脉症特点、病机 |
| (2)瘀血化热的脉症及其治法 |
十六、呕吐哕 下 利 病 脉 证 治 |
1.呕吐病 |
【证治】 |
| (1)寒证 |
| ①肝胃虚寒证治 |
| (2)热证 |
| ①胃肠实热证治 |
| (3)寒热错杂证证治 |
| (4)饮证 |
| ①寒饮呕吐证治 |
| ②阳虚饮停证治 |
| ③寒饮搏结胸胃证治 |
2.下利病 |
【治法与治禁】 |
| (1)湿滞气利治法 |
| (2)虚寒下利治禁 |
| 【证治】 |
| (1)寒证 |
| ①寒厥下利证治 |
| (2)热证 |
| |
|
①热利下重证治 |
十七、疮痈肠 痈浸淫病脉 证并治 |
1.疮痈 |
(1)疮痈初起的脉症 |
| (2)痈肿辨脓法 |
2.肠痈 |
(1)脓成证治 |
| (2)脓未成证治 |
| (3)大黄牡丹汤证与薏苡附子败酱散证的鉴别 |
十八、趺蹶手 指臂肿转筋 阴狐疝蛔虫 病脉
证治 |
蛔虫病 |
蛔厥证治 |
十九、妇人妊 娠病脉证治 |
1.胎与癥的鉴别及癥病的治 疗 |
(1)妊娠的诊断 |
| (2)妊娠与癥病的鉴别 |
| (3)癥病漏下的辨证要点 |
| (4)癥病漏下的治疗 |
2.恶阻 |
(1)恶阻轻症证治 |
| (2)恶阻重症证治 |
3.腹痛 |
(1)阳虚寒盛证治 |
| (2)肝脾失调证治 |
4.胞阻 |
(1)胞阻的含义 |
| (2)胞阻主症、治法与方药 |
| (3)胶艾汤治疗三种下血的机理 |
| 5.小便难 |
(1)小便难的证治 |
| 6.水肿 |
(1)水肿的证治 |
| 7.胎动不安 |
(1)胎动不安的证治 |
二十、妇人产 后病脉证治 |
1.产后三病 |
(1)产后痉病、郁冒、大便难的病因病机 |
| (2)产后郁冒兼大便难证治 |
2.产后腹痛 |
(1)血虚里寒证治 |
| (2)气血郁滞证治 |
| (3)瘀血内结证治 |
| (4)瘀血內结兼阳明里实证治 |
3.产后中风 |
(1)太阳中风证治 |
| (2)阳虚中风证治 |
| 4.产后热利 |
(1)产后热利伤阴证治 |
| |
|
(2)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的配伍特点 |
| 5.产后呕吐 |
(1)产后呕吐的证治 |
二十一、妇人 杂病脉证并 治 |
1.成因、证候与治则 |
(1)虚、积冷、结气的含义 |
| (2)妇人杂病的诊治原则 |
2.证治 |
【热入血室证】 |
| (1)辨证要点 |
| (2)治疗方法 |
3.证治 |
【梅核气病】 |
| (1)病因病机、临床特点 |
| (2)治法、方药 |
| 【脏躁病】 |
| (1)病因病机、临床特点 |
| (2)治法、方药 |
| 【月经病】 |
| (1)冲任虚寒夹瘀致漏下的证治 |
| (2)温经汤证与胶艾汤证异同比较 |
| (3)方后语所述温经汤的其他适应病症 |
| (4)瘀血内阻致经水不利的证治 |
| (5)瘀结成实所致经闭的证治 |
| (6)水血并结血室的证治 |
| 【腹痛】 |
| (1)风血相搏证治 |
| (2)肝脾失调证治 |
| (3)脾胃虚寒证治 |
| 【转胞】 |
| (1)转胞的含义 |
| (2)转胞的治法、方药 |
| (3)《金匮要略》对肾气丸的应用与机理 |
| 【带下病】 |
| 【前阴诸疾】 |
相关推荐:2017中医分阶段考试第一阶段综合笔试最新大纲word版汇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