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手机站

登录/注册

医药信息学发展

2015-02-03 10:55 来源:医学教育网

医药信息学发展:

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发展之思考

中医药信息学是应用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诠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表达中医药学,以支持中医药科学发展的一门学科。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都开设了中医药信息学专业或设立了专业方向,有些院校还率先开展了中医药信息学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医药信息化专业人才。但是,在这些高校中,符合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的信息技术类师资队伍、课程内容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基础还很薄弱,相应的学科建设工作远远落后于形势需要,因此,如何发展中医药信息学值得深思。

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迄今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在学科的设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与之相关各项工作的开展也纳入了议事日程。但与信息科学发展的步伐及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还比较缓慢,主要问题在于中医药信息学学科体系构架及相关理论缺乏深入研究,对中医药信息学的学科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认识不一,教育体系研究非常欠缺,学科发展平台不完善,学科学术评定制度与评价体系缺乏。

1.1学科体系架构与内涵不够清晰中医药信息学的学科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该学科是否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从公开的文献资料中有关中医药信息学的阐述来看,中医药信息学的学科体系构架及内涵并没有取得共识。学科的发展有赖于学科建设者对学科体系结构、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科内涵是学科知识体系中最本质的内容。目前对中医药信息学内涵的认识,主要基于各自研究方向的理解,特别是有关中医临床、科研、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获取、存贮、管理、传递与利用的方法与技术研究内容,大都比较零散和片面,对中医药信息学的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内涵认识不清,因而在支持中医药各分支学科更好地利用信息科学方法,解决中医药疗效评价标准、技术规范、个体化诊疗体系建立、疾病的防治体系等科学问题上走了很多弯路。因此,加强和重视中医药信息学的理论研究,是中医药信息学健康发展的基础,更是中医药学快速发展的前提。

1.2学科研究没有健全的评价制度中医药信息学涉及同学科多分支和多学科多分支重组、多种研究和思维方法并用、多科多向研究者协作、跨学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使用等,其同行评价是目前学术界广泛采用的较为合理的评价制度,并始终处于科研检查、评审过程的中心地位。但同行评价有一个先决条件,即“存在同行专家”,如果没有同行专家,同行评价就无从谈起。而中医药信息学作为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结果,具有很强的跨学科的特征,涉及学科多,学科之间知识的跨度大,不易被理解,即使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也可能由于其知识背景的局限而不理解或不全理解。因而,中医药信息学涉及的许多内容往往在学术界很难取得共识相应地也给学科评价体系制度、标准的订立带来了困难。这必然给中医药信息学的研究发展带来很多困难,如在高级别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申请科研项目、申报成果等。显然,在评价制度上的局限,将导致学者从事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比在传统学科领域内从事研究付出的代价更高,不利于学科队伍的稳定,直接影响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的发展。

1.3学科平台建设严重滞后目前,中医药信息学研究团队主要是通过一些交叉学科课题而聚集起来的科研人员,这些人员在组织上通常隶属于不同的部门,特别是在高校,从事中医药信息学相关研究的人员大都没有一个合适的科研平台,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交叉学科管理机构,仍然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人才、科研管理。另外,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相关部门也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甚至许多中医药信息学研究人员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其科研工作量、职称评定等涉及其切身利益的大事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相关人员参与交叉学科工作的积极性。因而,客观上造成了中医药信息学各方向的研究不具有可持续性。

1.4学科教育体系缺乏研究由于中医药学和信息科学各自的研究对象、方法及表达方式不同,各自均已建立起了自身的学科规范和标准,客观上使中医药学与信息科学形成了各自封闭的状态,其交叉形成的中医药信息学因其跨学科特性,难以被所涉及的学科接纳,致使中医药信息学学科队伍、学科组织、学术平台及人才培养基地等建设进展缓慢,特别是其人才培养模式处在“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境地。人才培养不成体系, 缺乏交叉学科应有的综合性课程内容体系、系统的交叉学科教学方法体系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中医药信息学师资队伍,更缺乏有利的人才培养体制。教师的学术水平、综合素质、对学科前沿的洞察力以及与同行和其他学科学者交流沟通的能力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对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尤其如此。然而,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和学科分科的限制,目前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较窄,创新意识和能力薄弱,能够担当培养科学计划组织者和实施者的大师级人才比较少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影响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的发展。

2对策2.1研究并逐渐明晰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的框架结构中医药信息学学科框架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是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才队伍和学科团队建设的重要前提。在正确认识中医药信息学的学科特点、核心理论、特色技术、优势领域,把握中医药信息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机遇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开展系统深入的中医药信息学理论研究,是明晰中医药信息学学科框架结构的前提 .笔者认为,与所有学科一样,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包含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其中,基础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基于复杂科学观点,以信息学方法,采用计算机技术相关工具,对中医药知识体系进行科学的诠释与表达,主要包括中医药术语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中医药学系统的仿真等。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数学、计算机科学、电子技术为基础,以延伸人的智能与行为能力为目标的、符合中医药学科需求的技术与方法,包含中医药信息获取、存贮、传递与管理的所有方法。如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医四诊信息获取的方法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医 临床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方法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医学现代传承方法研究、中医循证医学支持平台及方法的研究等。应用研究包含所有的中医药信息分析与利用的方法研究。如决策支持、循证医学方法、医院信息管理、中医药临床数据挖掘等。

2.2加强高校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组织的建设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发展具有典型的行业特点,师资队伍的建设更关系到中医药创新性、跨跃式的发展进程。作为高等中医院校学生信息科学知识传授与学科人才的引路人,自身组织、学术团队的建设是保证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键。跨学科研究的灵魂在于用创新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创新的思维来源于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研究习惯。具备中医药科学知识,同时又具有信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法的人员,才能在研究中知道如何选择研究工具,理解和把握研究的可行性,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实现有价值的科学创新,因而交流平台的合理建设非常重要。目前,虽然全国有不少中医药信息科研机构,也有一些中医药信息学相关的学术组织,但其向相应高校的辐射面还不够宽,影响力相对不足,特别是在中医药信息人才的培养方面,没有规范成熟的教育体系,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学术团体。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建立一个联合组织,作为规范、系统、可持续的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培养交流平台,以利于培养符合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要求的、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信息与管理类人才。

2.3促进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研究平台的建设科研平台包含硬科研平台和软科研平台。硬科研平台包括购置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资源管理与共享;软科研平台包括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科研人才培养及相关制度。中医药信息学科研究平台是典型的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具有人才汇入与创新产出的特点,在平台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运行模式上均应区别于传统科研平台。特别是在制度建设方面,中医药信息学科平台应能够有效地支撑知识创造和科学研究,能支持多学科交叉需要克服的各种阻碍,如人员的相互协调配合、合理的学术评价和利益分配机制等。笔者认为,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给中医药信息学的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把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通过系统改革,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构建中医药信息学科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探索研究符合本学科特点的组织管理体系、人事管理制度,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国际交流合作模式以及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等,是当前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

2.4与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相结合,全面研究并实施中医药信息学教育体系中医药信息学教育体系包括教育结构体系、人才预测体系、教育管理体系、师资培训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教育科研体系、经费筹措体系等。针对这些体系的研究将有助于建立完善的中医药信息学学科体系。但学科建设需要学科积累,需要自身特色的形成,更需要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研究环境与团队。笔者认为,在中医药信息学形成完善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级学科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之前,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课程覆盖面广的优势,将中医药信息学教育有机地融入其中,为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的发展创造人文环境基础。

首先,改革本科计算机基础课的内容体系,将中医药信息学的基本内容贯穿其中。使学生明白所学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帮助其解决哪些专业领域问题。计算机基础是医药院校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和培养信息素养的主要课程,也是学生在信息时代中创新思考和创新质疑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转向为医药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并注重思维的引导,技术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教育、培训、网络教学来完成。

其次,把握中医药研究生与信息学相关的课程内容体系设计,为中医药信息学奠定学科研究基础,加强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机构的建设;改革研究生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使学生能够建立科学的计算机技术知识体系,培养如下能力,以便多学科、多角度开展中医药基础与临床研究:①利用现代的信息科学理论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能力;②建立高效的中医药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传承方法,参与中医药理论和经典文献的系统设计、整理和诠释的能力:③开展民族医学及民间医药的系统整理和评价研究数据建模的能力;④深入认识和挖掘中医药理论科学内涵的能力;⑤参与专业知识库建立与应用的能力。医学研究生应具备计算机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交叉应用的综合能力,以解决医学实际问题。因此,研究生阶段的计算机课程设置应不同于一般的本、专科层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要把研究生阶段的计算机教育定位在医学计算机文化知识、医学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综合技能的培养上,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使用计算机分析处理与医学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要重视中医药信息学的校园文化活动,扩大中医药信息学的学科影响,为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奠定学科环境基础。在校内外举办大学科技园区,实现学科、知识、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的充分“聚集”效应。加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此引导建立中医药信息学的学术环境。在高等中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中医药自身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调整的要求。国家《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以构建服务于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目的,加强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方法学研究和平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造就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把握中医药发展规律、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具有战略思维和组织才干的学科带头人”,这足以表明国家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支持,对中医药人才新型知识结构的期望。鉴于此,可以尝试建设各种形式的医学信息知识竞赛活动、课外学习活动来营造中医药信息学校园文化环境。

3结语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药学与信息科学交叉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应该充分利用中医药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相关性、相融性、互补性,使学科之间知识对流、理论互鉴、模式组合、方法碰撞,从多学科间的耦合互动和多向交流中,促进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的发展和繁荣。同时,在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可与本行业内高校相关院系相互支持,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联合建立长期稳定的学科研究团队与创新教育团队,将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发展潜力。

相关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