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报道

相约春城共话围产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报道

2015-12-24 08:56来源:医学教育网T
中医实用技术大健康产业新项目

2015年12月18日-19日,由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办、云南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在春城昆明隆重召开。大会邀请到国内及香港地区近50位产科和儿科的知名专家作大会报告,还特别邀请到现任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秘书长G.C.DiRenzo教授等5位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国外专家出席会议。此外,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逾千名围产同道的积极参与,并收到学术论文400余篇,会前还邀请到国内及港台专家围绕剖宫产相关问题、新生儿复苏最新进展进行专题讲座。

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秘书长朴梅花教授和陈倩教授主持,云南省医学会舒方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朱永赞主任、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杨慧霞教授分别致辞。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杨慧霞教授在致辞中讲到:“近年来,全国的围产专家及同道们在组织高质量学术会议、规范的制定和适宜技术的推广上,尽职尽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家的付出也得到了医学会各级领导的认可,在第24届、25届中华医学会代表大会上,我们围产医学分会都获取了优秀专科学会的荣誉称号,这和大家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本次大会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内、外围产医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从而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杨慧霞教授代表大会组委会,感谢中华医学会和云南省医学会的支持,对与会专家、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到大会论坛阶段,专家学者们就母胎营养与健康、妊娠期疾病对母婴近远期影响、围产期危重症处理、助产技能、母婴健康与早产儿发育护理等围产医学各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在第一天的论坛上,专家们的报告精彩纷呈,会场座无虚席。下面中国妇产科网小编带你一起走进这场学术盛宴。

杨慧霞教授:我国围产医学国际化的发展与融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杨慧霞教授报告的主题是“我国围产医学国际化的发展与融合”。杨教授提到,互联网时代,可以快速将国际上最新诊治指南引入国内,但需要考虑结合中国具体情况进行临床实施。制定中国诊治规范、指南或专家共识时,要符合利用最佳循证依据,同时要考虑价值医学。此外,今后需要进一步组织多中心临床研究,积累来自中国高质量证据,为国内外临床指南撰写提供依据。杨慧霞教授介绍说,近年来,我国妊娠期糖尿病相关临床研究结果不但为我国妊娠期糖尿病诊治标准制定、指南修订方面提供依据,同时,WHO(2013年)诊治标准的临床应用推广和2015年FIGO妊娠高血糖诊治指南制定均采纳了中国的部分研究结果。我们还积极参与了FIGO母胎医学领域多项诊治规范制定,为今后开展国际相关领域合作奠定了基础。杨慧霞教授指出,由于各国家地区医疗资源、基础设施存在极大差别,在相关诊治指南制定和临床实践推行过程中应考虑各地区的差别,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同时,强调随着二胎政策放开,剖宫产史再孕者临床上会遇到越来越多,如何及早正确诊断同时制定切实合理的综合处理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经开始组织临床多中心研究和相关技术的推广以确保母婴安全。

G.C.DiRenzo教授:早产危险因素,鉴别与预防

现任FIGO秘书长、意大利佩鲁贾大学生殖和围产医学中心主任G.C.DiRenzo教授报告的主题是“早产危险因素,鉴别与预防”。G.C.DiRenzo教授介绍了早产发病机制及通路、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多胎妊娠出生结局、早产的干预措施和预防等问题。其中,重点介绍了早产史孕妇中的孕酮使用,提出阴道应用孕酮对于复发性早产的预防有两点好处,一是较肌肉注射孕酮更有效,二是副作用更小。此外,还对双胎妊娠阴道应用孕酮做了讲解。G.C.DiRenzo教授还提出,早产预防的三大主要目标:

1、了解本国内部及各国之间引起早产差异性的可能因素;

2、把握机会降低早产风险并评估潜在影响;

3、关注解释不明的差异并识别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关联。

段涛教授:罕见病,基因芯片,基因测序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教授首先对罕见病做了介绍,罕见病大多数是罕见遗传病,目前已知的有6930多种罕见病,我国罕见病总患病人口估约为1600多万。罕见病的出现意味着我们临床诊断的内容和标准和以前大不一样。作为围产同道,作为产科医生和新生儿科医生,单单知道子癫前期、产后出血已经不够了,单单知道唐氏综合症筛查、NIPT也已经不够了。“我今天提出的不是解决方案也不是结论,而是提出一个问题。它提醒我们,以往我们做染色体异常的产前诊断已经不够了。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罕见病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段教授说。

朱建幸教授:围产学科的精准医学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朱建幸教授提出,精准医学是基于人类基因组项目的一次医学进步和变革,围产医学领域将是实施精准医学的重要学科,许多涉及产妇和婴儿的相关疾病应该进一步获得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和精准预防,建立大数据是实施精准的必要准备,应用基因测序是实施精准的主要技术方法,但不是全部,实现测序不意味着就是精准。

GHVisser教授:有关早产的处理

来自荷兰的产科专家GHVisser教授在讲到宫缩抑制剂的使用时指出,没有确凿证据提示宫缩抑制剂可以改善新生儿结局,因此,如果需要使用宫缩抑制剂进行治疗,应该仅在短时间内使用(如在转移大医院的途中),并且使用对母亲安全的药物;可以考虑将治疗宫缩抑制的药物替换为糖皮质激素和MgSO4;不应该持续使用宫缩抑制剂进行治疗;是否需要将宫缩抑制剂限用于宫颈长度>1cm的孕妇?此外,GHVisser教授还介绍了产前糖皮质激素的治疗的害与利,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可以改善妊娠结局,但要警惕它可能带来的严重的副作用。

叶鸿瑁教授: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和流程图的更新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每年全世界大约400万新生儿死亡中23%死于出生窒息。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的叶鸿瑁教授对“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和流程图的更新”进行了介绍。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开展已有10年,新生儿复苏学组成立也有1年多,项目的第二周期将于今年结束,2016年将开始项目的第三个周期。

陈超教授:新生儿小时胆红素曲线的研制及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主任陈超教授指出新生儿小时胆红素曲线的应用可以监测新生儿胆红素的动态变化,为干预提供依据,此外可以预测新生儿胆红素变化的趋势,为出院后新生儿黄疸的随访提供简便方法。陈超教授强调,我们不能都采用西方国家人群数据,必须建立中国人群自己的基本数据,新生儿小时胆红素曲线的建立,对早期黄疸的预测、早期干预非常实用。

俞惠民教授:早产儿甲状腺功能检查与监测

甲状腺素对胎儿与婴幼儿脑发育和生长发育起关键作用,及时评估早产儿甲状腺功能并做出合理干预对降低早产儿合并症和死亡率、改善神经系统预后具有重要作用。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俞惠民教授从胎儿甲状腺发育与生理学、早产儿甲状腺功能特点、早产儿甲状腺功能评估与干预等方面对早产儿甲状腺功能检查与监测做了介绍。

M.Robson教授:剖宫产的10分类

来自爱尔兰都柏林国立妇产医院的M.Robson教授对“剖宫产的10分类”进行了介绍。

JillDowling:分娩的护理——来自助产士的观点

来自爱尔兰都柏林国立妇产医院产房护士长JillDowling分享了“分娩的护理——来自助产士的观点”主题报告。

朴梅花教授:脐静脉置管(UVC)与肝脓肿

肝脓肿在新生儿期是罕见的并发症,死亡率非常高。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的朴梅花教授结合病例讲解了“脐静脉置管与肝脓肿”。朴教授指出UVC致肝脓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即严格指征,置管位置正确,避免长时间置管,置管期间可疑败血症,须B超排查肝脓肿。作为UVC规范我们要做到:严格把握置管指征,我们科从原来的新生儿出生体重2000g降到了尽量出生体重1500g以下再去考虑做置管的问题。再有,一定要做置管定位,X-ray结合超声,如果超声定位确实置管困难一定要少保留几天,可以做PICC后续治疗。临床上一但有可疑的败血症,一定要注意做B超来排查有没有肝脓肿的问题。

胡娅莉教授:加强循证医学研究,合理诊治和预防围产感染

南京市鼓楼医院妇产科胡娅莉教授结合病例讲解了如何预防围产感染。胡教授提出,要注意区分暴露、感染与发病,正确评价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还须掌握母体感染与子代感染的关系,合理采取筛查策略和防治措施,避免过度干预,此外还要加强对高病毒载量HBV感染孕妇母婴传播预防新策略的研究。

刘兴会教授:胎儿心律不齐诊治相关问题

胎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约为妊娠总数的1%-2%.来自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科的刘兴会教授介绍了胎儿心律失常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并提出胎儿心律失常的产前干预尚不能满足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医疗模式转变的要求,胎儿心律不齐诊治需要更多设计优良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要注重胎儿心律失常远期预后的研究。此外,要注意对相关病例进行长期随访,包括出生前后生长发育情况的监测,以及出生后生存质量、神经系统损伤、神经运动发育、认知功能评价等。

周丛乐教授:新生儿脑室增宽的评价

胎儿脑室增宽是最多见的胎儿期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发生率为1%-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周丛乐教授对胎儿与新生儿脑室增宽的概念、病因、预后及对策进行了介绍。周教授提出,产前常规B超检查,发现脑室增宽,即应定期复查,了解其变化;对重度脑室增宽病例,要结合B超、MRI检查,尽可能观察到是否存在其他异常,并做相关检查积极寻找病因;对存在脑室增宽病史的新生儿,定期脑B超复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对于诊治和早期干预十分必要。

贺晶教授:胎儿脑室增宽的临床咨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贺晶教授结合文献资料和临床经验介绍了胎儿侧脑室轻度、中度、重度增宽的问题,以及胎儿颅后窝积液的原因及处理、胎儿期第五第六脑室扩张的诊断和评估等问题。贺教授指出,胎儿颅内间隙增宽是极为复杂的,它可能是很多异常的一个临床现象,原因是多样的,预后也是不一样的,需要临床医生综合判断和动态的观察。

李占魁教授:胎盘病理与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李占魁教授指出,子宫内压力对胎儿的影响以及胎儿对压力的应激反应、胎儿急性血流中断、胎盘出血和缺血、脐带血流受损、羊水感染以及胎盘功能不全与胎儿及新生儿神经系统、脑损伤都有着紧密的关联。

王谢桐教授:2015年ACOG妊娠期病毒感染指南解读

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产科主任王谢桐教授提出,孕妇微小病毒B19感染通过血清学确诊,应用超声监测胎儿贫血的进展,大脑中动脉血流指数评估,该测量已被确定为胎儿贫血的准确预测指标。鉴于口服阿普韦是安全的,对于有严重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可能的孕妇,应考虑积极用药,虽然静脉应用阿普韦的疗效尚未经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但其可减少产妇水痘相关肺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岳少杰教授:羊水胎粪污染与神经系统损伤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新生儿科岳少杰教授提出,胎儿宫内缺氧所致胎粪排出增加和清除能力降低是羊水胎粪污染的重要机制,胎粪引起脑损伤与胎粪的浓度、胎粪污染持续的时间及引起胎粪排出的原因有关。

12月19日,大会进入到第二天,分为产科分会场和儿科分会场,会议内容同样精彩,学术氛围浓郁。

产科分会场

劳子僖教授:肩难产-机制与预防

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妇产科劳子僖教授结合大量图片实例,讲解了肩难产的预测,分析了肩难产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如何预防。劳教授提出,腹部的检查,注意胎头(面部)与前肩的间距及时预测巨大儿及肩难产。胎心的监测,可以通过在腹部做十字形标识来监测胎心位置,如果胎心位置没有下降,可能也是肩难产发生的高危因素。

周艳教授:胎盘发育与子痫前期发生的关系

南昌市医科所附属医院周艳教授介绍了“胎盘发育与子痫前期发生的关系”,除了对胎盘发育的组织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外,还从分子机理角度阐述了胎盘发育的过程以及与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的相关性。

马润玫教授:妊娠期合并阑尾炎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马润玫教授介绍说,急性阑尾炎是妊娠期需开腹手术最常见的宫外并发症,对于妊娠期合并阑尾炎诊断非常具有挑战性,症状和体征常不典型。对于妊娠期合并阑尾炎的患者,产科的处理原则是:不应干预妊娠;阑尾切换术后是否使用预防性的宫缩抑制剂目前尚无定论,无并发症的阑尾炎似乎不必要;妊娠晚期近足月阑尾手术后临产时,产程无需特殊干预。

孙丽洲教授: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管理指南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主任孙丽洲教授介绍说,关于妊娠期VET疾病的诊断,如果超声检查结果是阴性的,并且临床怀疑度较低,便可以停在抗凝治疗,如果超声检查结果是阴性,但是临床仍然是高怀疑的,抗凝剂治疗应该停止,但之后的第3天和第7天应该重复超声监察。对分娩过程中抗凝治疗是否应该改变的问题,孙教授说,当足月时发生静脉血栓栓塞,考虑到操纵的容易性,建议使用静脉注射普通肝素。用低分子量肝素维持治疗的孕妇应该注意的是,一旦被确定分娩发动,或正在分娩的孕妇应该停止肝素的注射。

蔺莉教授:胎死宫内的预测和预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妇产科蔺莉教授结合临床研究指出,妊娠36周常规筛查CPR并不能很好的预测不良为围产结局,但是结合36周之前CPR的监测对诊断胎儿生长受限(FGR)是有帮助的。蔺教授介绍说,不明原因的胎儿宫内死亡是围产期死亡的常见原因,排除了其他胎儿宫内死亡的风险因素后,FGR就是最重要的风险因素。

漆洪波教授:三类电子胎心监护的认识和处理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漆洪波教授从如何看待产时EFM、为什么要推出三类胎监分类系统、三类胎监分类系统术语、三类胎监分类系统的处理、胎儿刺激试验及理性看待胎监图形的判读六个方面做了介绍。

陈倩教授:胎儿医学和医学伦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陈倩教授对“生命质量判断”这样解读,在某些情况下允许有严重缺陷的新生儿死亡,是道德允许的,没有违背不伤害原则。当生命质量极为低下,侵入性医疗干预或重症监护给病人带来的伤害大于益处,对围产期胎儿、新生儿和婴幼儿不给予或撤除治疗是合理的。

刘彩霞教授:胎儿相关疾病的产前诊断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产科主任刘彩霞教授结合临床病例讲解了“胎儿相关疾病的产前诊断”。产前诊断指征包括:1、高龄孕妇随着孕妇年龄增加,染色体畸形的发病率呈指数升高;2、曾经生育过染色体异常患儿;3、夫妇之一染色体异常;4、家族有遗传病史或遗传病儿分娩史;5、遗传性疾病基因携带史;6、有畸形史或智力障碍儿分娩史的孕妇;7、血清学筛查异常;8、超声检查胎儿畸形或可疑畸形。

范玲教授:胎儿相关疾病终止妊娠时机

北京市妇产医院围产医学部主任范玲教授报告的主题是“胎儿相关疾病终止妊娠时机”,详细介绍了胎儿生长受限(FGR)和非免疫性胎儿水肿两类疾病终止妊娠的时机。范教授提出,如果FGR两周都停滞发育了,或者出现了明显的评分,比如生物理评分小于6分,胎心监护明显出现异常,还是要考虑终止妊娠。关于胎儿水肿的处理原则,如果患者有以下情况,比如很早就发生了多个非免疫性水肿,本身又存在一些孩子的严重疾病,比如致死性畸形等,这种一般是没有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建议尽早终止妊娠。

刘俊涛教授:高通量基因测序(NGS)在母胎医学中的应用

北京协和医院刘俊涛教授对“高通量基因测序(NGS)在母胎医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讲解,分别介绍了NGS在染色体畸变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中的应用,以及在基因病诊断领域中的应用

陈敦金教授:重视孕期环境暴露,来自PM2.5孕期暴露对子代影响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陈敦金教授指出,环境因素是导致出生缺陷升高的原因之一。环境因素尤其是PM2.5和水中土壤中的一些重金属有关联,研究发现PM2.5暴露是导致过敏性哮喘的高危因素。此外,PM2.5和胎儿早产也是有相关性的。

古航教授:羊水过少的处理策略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妇产科古航教授提出,羊水过少一定要及时做出诊断,中度羊水过少为AFI低于第5百分位数,羊水过少则是SDP低于2cm,低羊水量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SDP<2cm与不良的新生儿结局存在很好的相关性。古教授强调,在没有并发症的孤立的持续存在的羊水过少时,如妊娠达36-37周以上时,建议分娩,这是总的一个孕周的概念。

儿科分会场

封志纯教授: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诊断思考

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院长封志纯教授首先介绍了BPD定义和含义的变更,随后重点分析了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与BPD的关系,分析了PDA不同治疗方式与BPD的发生率。

薛辛东教授:新生儿脑梗死MRI诊断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薛辛东教授提出,NCI不仅属于HIE的5种病理改变之一,同时作为一种新生儿疾病而独立存在。由于NCI在新生儿期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因此对不明原因的惊厥或存在NCI高危因素时,建议做MRI筛查。

余加林教授:新生儿早发细菌性脓毒症的再认识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余加林教授提出,对于新生儿早发细菌性脓毒症的预防,只有对怀孕母亲产时静脉用抗菌药以防GBS感染,被证明可以降低新生儿早发细菌性脓毒症的发病率,其他的措施都没有被证明有效。

罗小平教授:新生儿遗传代谢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罗小平教授对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种类和诊断做了详细介绍。重点讲了代谢性脑病、遗产代谢病与妊娠、小分子病与细胞器病的区别等大家关心的问题。

母得志教授:精准医学在新生儿脑损伤研究中的运用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医学中心母得志教授指出,未来精准医学在新生儿脑损伤研究中的运用,需建立大规模新生儿脑损伤生物样本库,构建便于共享和数据交换的数据库系统,开启个性化分子影像学研究,个体化药代动力学检测,从而精准制定用药方案。

阴怀清教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早产儿后期(第2-4周)主要死亡原因,已成为新生儿科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阴怀清教授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详细解读了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陈运彬教授:早产儿出院后随访现状及对策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陈运彬教授介绍说,我国早产儿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早产儿死亡率远高于足月儿,因此早产儿出院后随访很有必要。陈教授指出,早产儿出院后的管理,必须定期随访,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早期干预,从而预防或减轻伤残的发生。

王丹华教授:袋鼠妈妈护理与早产儿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王丹华教授对于袋鼠妈妈的护理提出,妈妈与新生儿之间需要早期、持续的皮肤接触,尤其是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在医院里或出院后,直至校正胎龄40周,同时学习哺乳,观察生命体征。

郑军教授:早产儿真菌感染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郑军教授介绍说,对于这类疾病,全身性治疗常用两性霉素B,0.5-1mg/kg/d,疗程7-14天,直到血培养成阴性,如果存在特殊器官感染,疗程要更长。所有菌株中除了葡萄牙假丝醇母菌都对两性霉素B敏感。

严超英教授:早期新生儿低血糖管理新共识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严超英教授指出,低血糖在足月新生儿生后48小时内较为常见,是其独特的暂时性的生理变化,此时不能推测出正常血糖值。此外,任何一种处理新生儿低血糖的方法都存在利弊双重性,避免对暂时性低血糖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对于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要防止低血糖发生;对症状性低血糖要早期诊断治疗,防止病理性低血糖的误诊误治。

张雪峰教授:早产儿疫苗接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解放军302医院新生儿科张雪峰教授介绍说,目前推荐除外乙肝疫苗在出生后立即接种外,其他所有早产儿在矫正胎龄后应与足月儿一起常规接种疫苗。大量研究证明,多数情况下早产儿和足月儿免疫反应并无显著性差别。张教授还针对早产儿常用疫苗(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肺炎结合疫苗等)的接种问题做了解读。

李利教授:早产儿的营养支持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李利教授分别介绍了早产儿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的营养支持方案。早产儿营养支持的目标是: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促进各组织器官的成熟,预防营养缺乏和过剩,保证神经系统的发育,还有就是要有利于远期健康

唐军教授:产儿科对宫内感染的相互关注与合作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唐军教授分享了今年9月份于西部地区部分医院做的一项调查,调查的题目是“产、儿科医生与宫内感染相关临床问题”,并结合调查结果介绍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临床研究数据。

韩彤妍:宫内抗生素暴露对早产儿的影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韩彤妍副主任医师指出,在孕中期、后期宫内暴露于抗生素的婴儿,2岁以内患特应性皮炎几率增加,孕中晚期抗生素暴露的儿童,肥胖症风险增加84%,并与BMI、腰围和体脂肪含量呈正相关。

专题报告结束后,会议进入到专家病例讨论环节。产科分会场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孙瑜副教授主持,讨论的是胎儿水肿的病例。儿科分会场由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院长封志纯教授主持,讨论的是新生儿期两次呼吸骤停的病例。现场专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大会闭幕式上,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杨慧霞教授致闭幕辞。

分享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取消 复制链接

相关资讯

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