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穷、又累、又危险”似乎已经成为医学生的关键词,医生薪酬低、医生工作起来没日没夜、医患关系紧张,这些负面情绪可能影响这许许多多的医学生。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哟有什么话要送给医学生。
谈过“梦想”,聊过“感恩”,今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将“坚持”作为临别赠言送给台下的一千七百十七名医学院毕业生。虽然医患关系常常被宣传得很紧张,但陈国强打趣称,医患关系的“发病率”其实很低,不到万分之一,他坚信,社会总是属于努力的人,不会属于天天吐槽、怨天尤人的人。
多年前,老教授一句“让母校以你们自豪”,让当年坐在毕业典礼台下的陈国强倍感鼓舞;今天,当身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的他面对台下即将踏入社会的“新鲜人”也要说点什么时,他知道这些话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变成空洞的套话。既要在“大学出口处”再向孩子们提点一下“理想”和“信念”,又要“Hold住”全场,希冀有点醍醐灌顶的效果,陈院长颇费了点心思……
有人说,好的大学毕业致辞是一首诗、一支歌,可以沉淀心灵、玩味自省。也有人说,大学毕业致辞是一个时代和一种精神,可以触摸到大学之道与时代精神。于是,渐渐的,每到大学毕业季,毕业生们期待起毕业典礼上的这堂“最后一课”,全社会也开始期待起“校长如是说”,陈国强则希冀从自己的语言中,表达医学院对于这个时代的思考。
他毫不讳言地表示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是每年自己最认真,也是最费心的一次讲话。“才送走这届学生就已开始想下一届了!”陈国强似乎对这门功课上了瘾,“平时把自己的感想、体会记录下来,将自己私下调研时,一线医务工作者说的真心话体味下来,到时候就能有实在的东西告诉学生。希望他们毕业四五年后,仍然有所回味,并且能够成为他们支撑的力量之一,那就值得了。”
回顾陈国强任院长四年以来的毕业致辞,有期许,也有鞭策,不变的是叮嘱医学生们“左手握着理想,右手握着坚强”,寻找以“爱”为名的医学人文观念,“医学,不应该单纯地仰赖技术,医生除了怀有悲天悯人之心,做到时刻关心病人之外,更应该进入病人的灵魂,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
呼唤医学人文
2010年10月,刚上任交大医学院院长第二天,陈国强带着一种“敬畏历史”、“敬畏人生”、“敬畏未来”的心情先后走访了医学院三十几位老红军、老专家和德高望重的院士。从他们身上陈国强看清了医学教育的新方向—现在的医学教育知识很丰富、技术很发达,可最缺乏的恐怕是人文教育。
“回首交大医学院的历史,圣约翰、震旦、同德的代代医学先驱们,不但以自己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妙手回春,创造了世人瞩目的医学奇迹,也以无悔的医学探索和教育实践开启了科学之门,传道授业、为人师表。”陈国强在前辈们的身上看到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信念的无悔付出和对科学的无私奉献。
“有时,去治愈”,是医者的使命:“常常,去帮助”,是职责的延伸:“总是,去安慰”,是人性化的关怀……美国医生特鲁多的箴言所涉及的,不仅是素养的具体表现,也是精神的外在形式。医者—人类躯体的修补匠,生命健康的守护者,也是病患心灵的按摩师,这些,需要精湛医术的支撑,更少不了医学人文素养这一砥柱。
“现在的医生很努力也很卖力,但更多的是在疾病诊治上下工夫。”身为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认为,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方面或比知识教育更重要,因此他总在尝试为医学生树立起更正确的人文情怀。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年来,医学人文知识在不断完善下已编入了课本,走进了课堂。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在内的课程成为交大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这是对传统“医学专业知识”概念的一大冲击,更是一种补充。这些理论化、系统化的医学人文知识,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学生。
在陈国强看来,通常病人除了器质性疾病还或多或少地伴有心理上的顾虑,好比人一旦有“不舒服”就会变得紧张、多疑,有时可能疾病本身的不舒服没有什么大不了医|学教育网整理,如果医生能多花些时间耐心地解释,给患者多普及一些医学知识,病人的心情也许会得到舒缓,家人的心情也会变得轻松。“治病亦治心。其实,心理因素在不少病人中占了很大比重。因此,增加人文关怀的医患沟通,调整病人的心态,或许治疗效果会更出色。”
班导师以身施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陈国强自身的体会是,人文情怀不仅仅来自于课堂,更多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如他自己对于医学人文的态度就深受王振义、陈竺等老师的熏陶。出于这样的考虑,2010年10月,在陈国强的提议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发布了《用爱为学生导航—关于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实施班级导师制的倡议书》,召集医学院的973首席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等科研人员担任本科生“引路人”,直接、全程参与本科生培养,以此提升人才培养内涵。
身为白血病发病学与治疗学基础研究知名学者,陈国强率先报名,主动要求担任2009级临床五年制三大班的班导师。此后,数十位“医学领军人”陆续自愿报名加入班导师队伍,他们中不乏首席科学家、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学院院长、临床主任医师、海归科研新秀等等。这些学术科研的“大牛”,既要当好学生思想引领、专业导航、科研启发、创新激励的教师,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班导师事业上的成功经历可以给学生一些借鉴或引导,使同学少走弯路,而班导师的人格魅力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也必然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影响。同时班导师丰富的人生路里也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此外,通过班导师组织部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一进入大学就有机会接触科研,这些早期的接触能让学生们初步了解做人、做学问、做医生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并且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陈国强坦承,作为行政和科研负责人,每周带班上课并不现实,但每月一次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他为学生们制订的“班导课程表”丰富多彩,有班导自述成长历程,也有班导答疑解惑,“可以是针对我个人的问题,也可以是共有的疑惑”;陈班导有时还会请来“外援”—80岁以上老专家来客串交流;陈导还安排过全班一起去松江阳光康复中心看望康复病人,“体验一下什么是幸福和快乐”。
陈国强任班导师期间不但定期组织班会,还向学生公布手机号码和电邮地址,“有些不愿在班会上说的问题学生们通常会发短信或邮件给我,我一般都会及时回复,甚至有些问题会当面约谈。”
班上的同学从不叫他陈院长,有叫“陈导”的,更有叫“强叔”的。虽说是班导师,但陈国强更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朋友—可以信赖,可以交心的朋友。
临近毕业,不少学生给陈国强发邮件诉说心中的苦涩和失落:当年高考成绩相当的非医学专业同学,早已晋升为“白领”,收入不菲,而医学生在五年毕业后还要进行住院规培,一个月收入也就2000多元。
“相互一比较不失落是不正常的。”听到同学的心声,陈国强感同身受,他遇到过太多因此失落的学生,不过他总会告诉学生们:“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各人有各人的任务,你们那些同学担任的社会角色或许是可以缺少的,但不能没有医生,当时来学医也许没有救世主的崇高理想,但已经跨入这个行当,你们的任务就是拯救生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不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如今很多医学生都不愿意去儿科,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医院都将面临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一些综合医院也无奈关闭了儿科。陈国强曾这样鼓励一名立志要做儿科医生的医学生:虽然现在满腔热情,不在乎地位高低,更不在乎钱的多少,但当你十年后再看自己的同学,无论是外科还是内科都已卓有成就、收入“可观”,可儿科这个“清水衙门”还只是两袖清风,“人的意志力要坚持一辈子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陈国强给予这个学生的建议可以总结为“淡定中看远”,“真的做一个儿科医生,拯救了一个又一个小孩子的生命,若干年以后就算医生自己发展得不那么好,但患儿已经青出于蓝了,那时候就算患儿不感谢你,只要知道这么个消息,身为医生的成就感肯定是甚于一切的。”
成功没有标准
2011届毕业生典礼上,陈国强谈了“呼唤理想信念的心声”和“播撒、坚持、放飞梦想”。后来,他却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更看重现实,也许因为他们的教育“太应试”了医|学教育网整理,也许我们的社会“太功利”了。紧张的医患关系,让他们觉得“梦想”更像个虚词,不少学生毕业后不从医,或者干了没多久就跳槽去做医药代表。“可是如果都因为医患关系复杂而不愿做医生或难坚持下去,将来人类还能长寿吗?我们的医疗改革能够成功吗?”一系列的疑问让他思考……
每年的毕业致辞内容都映射出陈国强思考的答案。回忆昔日自己毕业时,因为老教授的一句“让母校以你们自豪”而倍感鼓舞;如今,不少学生只把这类言说当空洞之词。陈国强说:不能指责他们,因为他们毕竟是“在考试中长大,在灌输中学习,在八卦中成长”,或者说“现实离他们太远,但是他们又觉得自己成年啦”。于是,他坚持,该说的话还是要说,当然用词得跟上现在小孩的思维。
一直以来,媒体对医患关系的聚焦,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我们象牙塔中的医学生,令医学生对自己的选择产生困惑。对此,陈国强在2012届毕业典礼上首先肯定了同学们是“聪明自信、开放理性、勇于担当、充满希望的一辈”,同时他也叮咛毕业生,“坚持做人的良知与行医的底线,树立正确的、高尚的从医观念,用你们的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去行得春风有夏雨,赋予医学以脉脉温情,无论现实是顺境抑或逆境,做一个怀有‘爱’的人—爱生活,爱医学,爱救死扶伤,也爱努力拼搏。”
离开大学校园这个象牙塔,面对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社会和充满竞争的人生,学生们感叹“神马都是浮云”—没钱谈恋爱,没钱买房子,怎么谈理想?现实如此功利,如此浮躁,何来信念?陈国强却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们:其实成功没有一个标准。做一名医生,不需要过多地追求名利,把内心变得淡定,医术高一点,道德水平高一点,能拯救更多的生命,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大科学家、大名医、大领导,赚很多钱才算是成功。
屌丝院长的励志史
医学之路,道阻且长。即便如今已成为院校长和“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陈国强也是从大学一步一步走向医学前沿,学生们在求学中遇到的问题,他基本也都经历过,所以他总是很乐于分享自己的成长史,以鼓励迷茫的学生。
陈国强是从山沟沟走出来的穷学生,没有任何背景,复读了一年才考上湖南的衡阳医学院读本科,但这也并非名校,连一本都不是。陈国强年少时连火车都没见过,更别提飞机了,大一那年他听王振义老师做了7天的报告,当时就梦想着要成为王老师的研究生。此后一路的奋发让陈国强以优异成绩毕业,并成功考上王老师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按“委托培养”的一纸协议回到了衡阳。
人生不可能一马平川。五年后,摆在陈国强面前有两个选择—留在衡阳能拿120多元一月的工资,而来上海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却要交19000元违约金。立志要在医学这条路上走下去的陈国强毅然选择了后者,借钱“解约”,买上125元的火车票,再次拥抱上海,成为王振义老师的博士生。
刚来上海读书时,陈国强低落过、自卑过,读博士时压力更大,身边的同学平均比自己小5岁,博士毕业时他已33岁了,而最终,靠自己的坚持,他一步步成为学术带头人医|学教育网整理,并做了院校长。“屌丝”陈国强的“逆袭”奋斗史让大多数学生觉得亲切,同时也成为大家努力的目标。
回首往事,陈国强并不认为自己有多大能力,在背后支撑自己的是梦想的力量。“没有梦想就没有灵魂,这不是一个空洞的言语,这是我们这代人走过来以后的切身感受,个人的发展需要梦想做支撑,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梦想的人来实现。”从立志从医的那一天起,医学生誓言便深深印刻进脑海,在多年的医学求学道路上,成为自己的精神指引。
身为班导师,陈国强和学生的交流变得频繁且深入,有感于如今医学生因为医患矛盾而对未来产生迷茫,他觉得有必要在医学教育“出口处”再给他们提点一下。于是,在每年学生毕业典礼上院长耐人寻味的内容在校园里广为流传。
看了上面的文章,医学生内心有没有一丝暖流涌过,往昔孙思邈先生的《大医精诚》曾广为传颂,如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送给医学生的赠言有一次在医学生中广为流传,希望未来的医学生都能如陈院长所说“淡定中看远”,坚守自己的信念!
小儿推拿保健师
¥3980起
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