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技士/师/主管技师

首页 > 医学社区 > 临床检验技士/师/主管技师 > 正文

血液细胞染色总结

血液细胞染色

血涂片在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前需要固定和染色。固定是将细胞蛋白质和多糖等成分迅速交联凝固,以保持细胞原有形态结构不发生变化。染色是使细胞的主要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染上不同的颜色,以便于镜下观察识别。血涂片染色方法大多源自罗氏染色法,常用瑞氏染色法、吉姆萨染色法。

(一)瑞氏染色法

1.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E-)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组成。伊红通常为钠盐,有色部分为阴离子。亚甲蓝(又称美蓝)为四甲基硫堇染料,有对醌型和邻醌型两种结构。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有色部分为阳离子。美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即天青)。将适量伊红、美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甲醇的作用:一是溶解美蓝和伊红;二是固定细胞形态。

2.染色原理: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或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称为嗜中性物质;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胞质、核仁含较多酸性物质,染成较浓厚的蓝色;中幼红细胞既含酸性物质,又含碱性物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完全成熟红细胞,酸性物质彻底消失后,染成粉红色。

3.pH值的影响:细胞各种成分均属蛋白质,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红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染色偏红,细胞核呈淡蓝色或不染色;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蓝结合,所有细胞呈灰蓝色,颗粒呈深暗,嗜酸性颗粒呈暗褐,甚至棕黑色,中性颗粒偏粗,呈紫黑色。稀释染液必须用缓冲液,冲洗用水应近中性,否则可导致细胞染色反应呈色异常,形态难以识别,甚至错误。

4.试剂配制

(1)Ⅰ液:瑞氏染料1.0g、纯甲醇(AR级以上)600ml、甘油15ml。将染料放入清洁干燥乳钵中,先加少量甲醇慢慢研磨(至少30min),以使染料充分溶解,然后将溶解的染料倒入洁净的棕色瓶内,乳钵内再加入少许甲醇细研,如此多次研磨,直至染料全部溶解,甲醇用完为止,最后加15ml甘油,密闭保存。

(2)Ⅱ液:磷酸盐缓冲液(pH6.4~6.8),由磷酸二氢钾(KH2P04)0.3g、磷酸氢二钠(Na2HP04)0.2g、蒸馏水加至1000ml。配好后用磷酸盐溶液校正pH,塞紧瓶口贮存。

5.染色方法

(1)采血:静脉或毛细血管血1滴,加在距离载玻片一端1cm处。

(2)推片:左手执载玻片,右手持推片,制成舌状,头、体、尾分明的血涂片。

(3)干燥:将血涂片在空气中晃动,使其迅速干燥。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可置37℃温箱中保温促干。

(4)标记:在载玻片一端做好标记。

(5)染色:将血涂片平置于染色架上,滴加Ⅰ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涂片,约0.5~1min后,滴加等量或稍多的Ⅱ液,轻轻摇动玻片或用吸球吹气,使染液充分混合。

(6)冲洗:5~10min后用流水冲去染液,待干镜检。

6.注意事项

(1)血涂片面积太小会影响结果观察,故应在距载玻片另一端2cm处结束涂抹为宜。

(2)血涂片干透后固定,否则细胞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

(3)加染液应适量,过少易蒸发形成沉淀,使细胞不易检查。

(4)冲洗时应以流水冲洗,不能先倒掉染液,以防染料沉着在血涂片上。冲洗时间不能过久,以防脱色。如血涂片上有染料颗粒沉积,可滴加甲醇,然后立即用流水冲洗。

(5)染色过淡可以复染,复染时应先加缓冲液,然后加染液。染色过深可用流水冲洗或浸泡,也可用甲醇脱色。

(二)吉姆萨染色法

1.染色原理:吉姆萨染液由天青、伊红组成。染色原理和结果与瑞氏染色基本相同。

2.试剂配制吉姆萨染料1.0g、甘油66ml、甲醇66ml。将染料粉末全部倒入盛有66ml甘油的圆锥烧瓶内,在56℃水浴锅上加热90~120min,使染料与甘油充分溶解,然后加入60℃预热甲醇,充分摇匀后置棕色瓶中,在室温下静置7d,过滤后使用。

3.染色方法

(1)同瑞氏染色(1)~(4)步骤。

(2)固定:将干燥血涂片用甲醇固定3~5min。

(3)染色:将血涂片置于用磷酸盐缓冲液(pH6.4~6.8)稀释10~20倍的吉姆萨染液中,浸泡10~30min。

(4)冲洗:取出用流水冲洗,待干镜检。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