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就要走出家门、跨进大学,走出家门的一小步,意味着成长的一大步,无论对父母还是孩子,都是重大的历史性转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准备呢? 父母:克服分离的焦虑,该放手时且放手
父母在做好分离的同时,要注意让孩子培养独立的观念,让孩子自主和对自己负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给他们充分的成长空间,要与孩子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将抉择权交给孩子,使孩子从依赖父母的“家庭人”成为自立的“社会人”。
孩子大了,个子也长高了,我们不能再俯视他们了,常常地,我们还要“仰视”他们。为此家长要改变以往的交谈模式,变“你要……”为“你认为……”。给孩子充分的信任,让孩子从心理上引起认同和共鸣,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学生:了解大学生面临的客观现状
(一)环境变迁易引发适应不良。
生活环境的变迁对新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种变化的主要方面就是要自己独立生活,应付一切生活琐事。
(二)学业期待需接受大学的考验。
许多学生在中学时代确立自己的学习优势,有着较高的学业期待。如果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不能恰当接受和对待学业成绩,就会出现自信心下降、自卑感上升,导致学业成绩不理想以致学业失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重组新的人际关系需要良好的个性和心理素质。
进入大学,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经济状况,带着各自的生活习惯与学业期待的同学走到一起,这就需要重新确立人际关系。这一过程的进展将对整个大学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应该让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知晓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维护心理健康。
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