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讨论区

首页 > 医学社区 > 药学讨论区 > 正文

[临床用药]贫血的临床思维(转)

贫血(anemia)指外周血单位体积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的低限。如成年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g儿、成年女性低于110g/L,或红细胞比积分别低于0.40L/L、0.35L/l,即可诊断贫血。贫血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很多疾病引起的一个共同的症状或体征。

一、临床思维必要前提

(一)病史询问要点

1.饮食习惯和嗜好 长期以素食为主易造成维生素B12缺乏,不爱吃新鲜绿色蔬菜或过度烹调易造成叶酸缺乏者,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咖啡、植物纤维素抑制铁吸收,茶叶内含有鞣酸,与铁形成难溶性复合物而随粪便排出体外,因此长期饮咖啡、浓茶易引起缺铁性贫血;在进食蚕豆后发生贫血,提示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引起溶血性贫血;长期使用含铅的锡壶饮酒或泡茶,易引起慢性铅中毒性贫血。

2.职业史 长期接触X射线、丁射线的医技工作者或科学研究人员,易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长期接触苯者有引起白血病可能;从事印刷、排字、蓄电池生产、油漆的工人发生贫血,应考虑和慢性铅中毒有关。

3.服药史 服用对氨水杨酸、异烟肼、利福平、磺胺、氯丙嗪、甲基多巴、奎尼丁、氯霉素、保泰松、甲苯磺丁脲等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药物性溶血性贫血;服用伯氨喹后发生的贫血,要考虑为G6PD缺乏所致溶血性贫血。

4.感染史 病毒性肝炎后发生贫血,多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此外,风疹、EB病毒及流感病毒感染后亦可引起再障。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产气夹膜杆菌或溶血性链球菌败血症后出现的贫血,常为溶血性贫血。

5.家族史 患者幼年出现贫血,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同样病史者,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G6PD缺乏症及海洋性贫血,此类贫血均为常染色体显性或不全显性遗传。

6.既往疾病史 既往有消化性溃疡、钩虫病、痔疮、子宫肌瘤、月经过多史,有助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贫血,主要考虑为骨髓病性贫血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贫血,常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慢性肾炎者,则为肾性贫血。

7.手术史 有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史或上段空肠切除史者,因影响铁的吸收常引起缺铁性贫血;胃体部或回盲部切除者影响维生素B12吸收,可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

8.急性失血史 包括急性外出血与内出血。前者包括急性创伤性出血,溃疡病,胃底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贲门粘膜撕裂等引起的呕血及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的大量便血等,不难诊断;急性内出血,如输卵管妊娠破裂出血、闭合性胸腹腔创伤出血等,尤其在出血早期(3~4h内),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测定均无明显变化,使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此时,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阴道后穹窿穿刺等),方能作出急性失血性贫血的诊断。

9.伴随症状(1)贫血伴有易怒、兴奋、烦躁、吞咽困难及异食癖等,为含铁酶缺乏引起,有助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2)贫血伴有末梢神经炎、四肢麻木、共济失调、锥体束征阳性、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等,见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或恶性贫血。(3)贫血伴有黄疸、浓茶样尿,提示为慢性溶血性贫血。(4)贫血伴反复发作的不明原因的腹痛,结合病人有铅接触史,提示慢性铅中毒。(5)短期内贫血进行性加重,伴有发热及出血倾向,提示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6)贫血伴发热、关节痛、脱发、口腔溃疡、鼻腔溃疡、光过敏及面部皮疹等,提示为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7)老年人进行性加重的贫血,伴发热(高热或低热)、骨骼疼痛,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要警惕恶性肿瘤骨髓转移。常见骨髓转移癌的原发肿瘤有甲状腺癌、乳腺癌、肺癌、胃肠癌及前列腺癌等。(8)贫血伴高血压、可凹陷性浮肿,提示为肾性贫血;伴有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腹水等,提示慢性肝病、肝硬化所致的贫血;伴表情呆滞、反应迟顿、面部非凹陷性浮肿等,提示为甲状腺功能低下性贫血;伴消瘦、低血压、皮肤粘膜色素沉着等,提示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贫血。

(二)体格检查重点

1.皮肤粘膜检查 皮肤、粘膜及巩膜轻度黄染多为柠檬色,见于溶血性贫血;面颊部水肿性蝶形红斑、甲周红斑、皮肤网状青斑、口腔粘膜溃疡,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的贫血;皮肤干燥、角化、萎缩,毛发易断、无光泽,指(趾)甲扁平,甚至呈反甲(匙形甲),是由于外胚叶组织营养缺乏引起,见于缺铁性贫血;皮肤粘膜有散在的或密集的瘀点、紫癜、瘀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引起的贫血;皮肤大片瘀斑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牙龈游离缘出现蓝灰色的点线,提示为铅中毒性贫血。

2.肝、脾、淋巴结检查 贫血伴肝和(或)脾肿大者,见于慢性溶血性贫血(先天性或获得性)、脾功能亢进症、骨髓纤维化等;贫血伴肝、脾、淋巴结肿大者,见于恶性淋巴瘤、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结缔组织病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贫血不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3.四肢、脊柱检查 指间关节呈梭形肿胀、掌指关节半脱位(尺侧倾斜)、天鹅颈样畸形,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贫血;贫血伴杵状指(趾),见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慢性炎症及慢性感染所致的贫血,亦可见于肺癌骨髓转移引起的骨髓病性贫血。

4.直肠指诊 是直肠癌、前列腺癌简单而有效的诊断法。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必须要做的检查 (1)血液一般检查:包括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外周血涂片检查,红细胞比积测定,以及红细胞指数(包括MCV、MCH、MCHC)测定,对确定有无贫血及贫血的鉴别诊断有十分重要意义。(2)尿液检查:包括尿常规及尿二胆检查,若尿中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及管型,对诊断肾性贫血、骨髓瘤肾及SLE有重要帮助;尿二胆、尿隐血及尿中含铁血黄素检查,对溶血性贫血及溶血部位判断有重要意义。(3)粪便检查:包括隐血检查、寄生虫虫卵检查及粪胆原测定等,有助于对贫血原因的确定。(4)骨髓检查:对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至关重要,为贫血性疾病必不可少的检查。骨髓涂片镜检观察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粒、红、巨三系细胞增生情况,粒、红比例,各系细胞形态有无异常,有无异常细胞出现,如白血病细胞、转移癌细胞等,必要时还要进行细胞化学检查,如骨髓细胞铁染色等。                                            2.应选择做的检查 (1)疑为缺铁性贫血,应做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测定。在做骨髓涂片时,应做细胞铁染色检查,了解细胞外铁(含铁血黄素)及细胞内铁(铁粒幼细胞)的含量。(2)疑为巨幼细胞性贫血,除做骨髓涂片检查外,观察红系有无巨幼样变及其所占百分比,注意幼红系细胞核浆发育情况,以及有无巨杆状核、巨晚幼粒细胞。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测定有重要诊断价值。(3)疑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应做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检。(4)疑为溶血性贫血,应做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涂片、红细胞寿命测定、尿胆红素及尿胆原测定以确定有无溶血。为确定溶血的病因,可选做Coombs试验、Ham试验、Rous试验、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自体溶血试验及其纠正试验、热溶血试验、蔗糖水溶血试验、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冷溶血试验、酶活性测定以及血红蛋白电泳等检查。(5)疑为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包括慢性炎症、慢性感染、慢性肝肾功能不全、内分泌功能低下、恶性肿瘤及骨髓病性贫血等,应查肝、肾功能,脑垂体、甲状腺及肾上腺皮质功能,胃肠道钡餐摄片或内镜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及骨髓穿刺涂片检查等。必要时进行甲状腺、肺、胃肠及骨髓的活组织检查。

二、思维程序

第一步 是否为贫血 面色苍白不一定为贫血,应根据贫血定义进行判断。

第二步 是何种性质的贫血 即缺铁性、溶血性、巨幼细胞性、再生障碍性、慢性系统性疾病性以及急性失血性贫血。

1.是否为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据统计,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极高,占成年男性10%,女性20%,孕妇40%,在儿童中则高达50%。因此,应首先考虑。其思维程序如下:(1)根据血细胞计数仪的检验报告,通常红细胞1.0X1012/L,相当于血红蛋白30g/L,若不成比例下降,以后者下降为主,提示为低色素性贫血。(2)根据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若MCV、MCH、MCHC都明显降低,提示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此时,进行有关铁代谢检查,如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及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而总铁结合力升高,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如能进行骨髓细胞外铁及内铁检查,两者都是阴性或明显降低,不仅可确诊为缺铁性贫血,还有助于与非缺铁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2.是否为巨幼细胞性贫血 (1)血细胞计数仪检查,可以是单纯红系减少,也可以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不成比例下降,而以红细胞下降为主,提示为大红细胞性贫血。若MCV及MCH明显高于正常,而MCHC仍在正常范围内,则进一步证实为大红细胞性贫血。(2)骨髓涂片:幼红细胞巨幼样变>10%,并见巨杆状核及巨晚幼粒细胞,成熟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出现核右移,则可确诊为巨幼细胞性贫血。(3)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测定,其中之一或二者都降低,不仅可进一步证实为巨幼细胞性贫血,还有助于是叶酸缺乏还是维生素B12缺乏的鉴别。

3.是否为再生障碍性贫血(1)外周血检查为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或网织红细胞绝对计数值减少。(2)MCV、MCH及MCHC均在正常范围内,表现为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3)骨髓涂片示有核细胞增生低下或严重低下,如有局灶性造血但巨核细胞显著减

少或者缺如,非造血细胞则相对增多。(4)骨髓活检显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明显增多。

4.是否为溶血性贫血(1)临床上贫血伴有轻度黄疸者或有酱油色尿者,首先考虑为溶血性贫血,贫血有脾肿大和胆石症者,提示为慢性溶血可能。(2)外周血检查通常只有红细胞减少,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呈比例减少,MCV、MCH、MCHC均在正常范围内,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增多,通常>5%,外周血涂片可见较多有

核红细胞及嗜多色性红细胞。(3)骨髓检查红系明显增生,常出现粒红比例倒置。(4)血清胆红素检查总胆红素升高,但一般≤85.5/umol儿,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5)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强阳性。

5.是否为骨髓病性贫血 临床上病人常伴有发热、骨痛、骨髓涂片找到肿瘤细胞,即可明确诊断,可以是骨髓自身肿瘤(如白血病、骨髓瘤等),也可以是骨髓转移癌。

6.是否为失血性贫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如溃疡病出血、钩虫病、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引起的贫血,属于缺铁性贫血;急性失血中外出血引起的贫血不难诊断,如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创伤引起的内出血,常不易被发现,可做诊断性腹腔穿刺、阴道后穹窿穿刺等。

第三步 是何种原因引起的贫血 了解贫血原因对合理治疗十分重要。

1.缺铁性贫血 慢性失血是引起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原因,内镜检查、粪便找钩虫卵等可明确失血原因:胃及十二指肠切除、慢性腹泻等因影响铁的吸收而引起体内缺铁;生长发育中儿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由于对铁需要量增加,造成体内缺铁。大部分病人缺铁原因通过详细病史询问即可明确。

2.再生障碍性贫血 有半数以上病人未能发现原因,称为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应仔细询问服药史,尤其是抗癌药、氯(合)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电离辐射和病毒感染也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常见原因。

3.溶血性贫血 (1)血管内溶血,包括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G6PD缺乏症及血型不合的输血等,临床上有酱油样尿(血红蛋白尿),化验检查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加,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Rous试验阳性等。Ham试验阳性有助于PNH的诊断。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阳性,或进食蚕豆后引起贫血,可诊断G6PD缺乏症。(2)血管外溶血,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等。Coombs试验阳性首先考虑为AIHA;涂片中见大量球形细胞,要考虑为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应进一步做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及自体溶血试验;若疑为海洋性贫血,可行血红蛋白电泳检查。

4.其他 BUN及Cr升高者为肾性贫血;肝功能损害、A/G倒置为慢性肝病贫血;T3、T4降低,TSH增高,为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贫血;ANA、RF、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等阳性,为结缔组织病性贫血;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升高,总铁结合力降低,骨髓外铁增加,骨髓环状铁粒幼细胞≥15%,为铁粒幼细胞贫血;血清铁蛋白正常或增高,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骨髓内铁粒幼细胞减少,为慢性炎症性贫血。

第四步 关于诊断性治疗 临床上怀疑为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而无法进一步明确诊断时,可给予诊断性治疗,前者给予铁剂,后者给予叶酸及维生素B1……若用药4~5天后网织红细胞升高,2周左右血红蛋白上升,而网织红细胞逐渐下降,则有助于诊断。

第五步 如何处理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严重贫血,如血红蛋白<60g/L或有头晕、心悸、呼吸困难者,应予输血。

蓝梦菲梵 发表于 2009-11-09 10:30:26 内容: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