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水肿被称为“水胀”或“肿胀”,主要归属于“水气病”的范畴。根据《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记载,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具体来说:
1.肺失宣降:肺主行水,若肺气不畅,则不能很好地调节体内水分的代谢,导致水液停留于肌肤之间形成水肿。
2.脾虚湿阻:脾负责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当脾气虚弱时,无法正常运输水湿,造成湿邪内停,引起浮肿。
3.肾阳不足: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纳气及温煦全身。若肾阳虚衰,则蒸腾无力,不能化气行水,也会导致水肿的发生。
中医治疗水肿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如分清是因肺失宣降所致还是脾虚湿阻引起,或者是肾阳不足造成,并据此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来调理。例如,对于脾虚引起的轻度水肿可以使用健脾利水的药物;而对于肾阳虚弱导致的严重水肿,则需要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总之,在中医看来,水肿是一种复杂的病症,其治疗需结合个人体质和病因进行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