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心悸时,主要选取的穴位有以下几个:
1. 内关(PC6):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之间,腕横纹上2寸。此穴是治疗心脏疾病的重要穴位之一,对于心悸、胸闷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2. 神门(HT7):在手腕部尺侧端,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神门穴主要用于治疗失眠、健忘、心慌等症,对心悸也有一定效果。
3. 心俞(BL15):位于背部,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穴位可以调和心脏功能,对于由气血两虚引起的心悸尤为适用。
4. 厥阴俞(BL14):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位置。适用于治疗因肝气郁结所致的心悸症状。
5. 足三里(ST36):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虽然不是直接与心脏相关联的穴位,但足三里具有强壮全身、调节气血的作用,间接地可以改善心悸症状。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差异,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可能会适当增减或调整所选穴位。此外,除了上述主穴外,还可以结合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相应的配伍穴位以增强疗效。例如对于伴有气短乏力的患者可加用太溪(KI3)、三阴交(SP6)等补肾益气之穴;而对于情绪紧张导致的心悸,则可以考虑使用合谷(LI4)、太冲(LR3)来疏肝解郁。
请注意,在接受针灸治疗之前,建议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详细诊断,并在专业指导下实施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