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色青紫(中医称为“青紫”或“绀色”,现代医学中称为发绀)在临床上是多种疾病的体征之一。它通常提示血液循环中的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导致皮肤和黏膜呈现蓝紫色。根据其原因不同,可以分为中心性发绀、周围性发绀以及混合型发绀。
1. 中心性发绀:主要与心脏和肺部疾病有关。
- 心脏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等)、心力衰竭;
- 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 周围性发绀:与四肢末梢循环不良有关,常见于:
- 严重休克;
- 寒冷环境暴露过久导致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血管疾病。
3. 混合型发绀:同时存在中心性和周围性因素时出现,较为复杂。
4. 其他原因:
- 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如亚硝酸盐、苯胺染料);
- 代谢性疾病如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 贫血患者在严重缺氧状态下也可能表现为面色青紫。
中医认为面色青紫多与寒凝、气滞、血瘀有关,具体还需要结合舌象、脉象等其他症状综合判断。例如:
- 寒凝心脉:可见于胸痹心痛。
- 气滞血瘀:常见于各种慢性疼痛性疾病如肝硬化晚期患者。
- 肺失宣降:见于肺系疾病如哮喘。
因此,面色青紫的出现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确定病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在
执业中药师的工作中,了解这些基本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患者的用药和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