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小儿厌食症(也称为“小儿不思饮食”)主要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
1. 脾胃虚弱型:
- 症状:面色苍白或萎黄,形体消瘦,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精神疲倦。
- 病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长期饮食不当等导致脾虚气弱。
2. 肝气郁结型:
- 症状:情绪波动较大,烦躁易怒,食欲不振或时好时坏,胸胁胀痛,睡眠不安。
- 病因:情志不遂、精神压力大等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功能。
3. 食积内停型:
- 症状:腹胀满闷,嗳腐吞酸,口臭,舌苔厚腻,大便干结或溏泄。
- 病因:饮食过量、暴饮暴食等导致食物停滞于肠胃,影响消化功能。
4. 湿热内蕴型:
- 症状:口中黏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稀溏或便秘。
- 病因:饮食不当、外感湿热等导致湿热内生,影响脾胃功能。
5. 心脾两虚型:
- 症状:面色苍白,形体消瘦,食欲不振,精神疲倦,记忆力减退,睡眠不安。
- 病因:长期营养不良、过度劳累等导致心脾两虚。
6. 虫积型:
- 症状:腹痛喜按,夜间磨牙,食欲异常(如异食癖),体重下降。
- 病因:肠道寄生虫感染影响脾胃功能。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治疗原则通常包括健脾益气、疏肝解郁、消食导滞、清热利湿等方法,并结合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