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感季节,合理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对于减少感染风险、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都需要或适合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其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合理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的建议:
1. 识别高风险人群:某些人群因自身条件更容易受到流感的影响,如65岁以上的老年人、孕妇、免疫系统受损者、慢性疾病患者(包括哮喘、糖尿病和心脏病等)。这些人群在医生评估后可能需要考虑预防性用药。
2. 药物选择:目前用于预防流感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奥司他韦(Oseltamivir,商品名达菲)、扎那米韦(Zanamivir)等。具体使用哪种药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当地流感病毒株的特点由医生决定。
3. 用药时机:对于密切接触过流感患者的高风险个体,在暴露后48小时内开始预防性服用抗病毒药物可有效降低发病几率。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窗口,是否继续服药需咨询专业医师意见。
4. 疗程与剂量:预防性使用的具体疗程和剂量应遵循医生的处方指导,通常情况下比治疗时短且低。不要自行调整剂量或停止服用。
5. 监测副作用:抗病毒药物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症状。若出现严重副作用应及时就医处理。
6. 非药物措施并行:除了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外,还应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来降低感染风险,比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人群聚集地以及接种流感疫苗等。
最后再次强调,在考虑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用药时,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并严格按照医嘱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