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类药物在抗原虫感染中主要通过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来发挥作用。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干扰病原体的叶酸代谢过程。具体来说,磺胺类药物可以竞争性地与细菌或原虫体内的一种关键酶——二氢叶酸合成酶(DHFS)结合,从而阻止了对氨基苯甲酸(PABA)作为底物参与该酶催化的反应,进而抑制了二氢叶酸的生成。由于二氢叶酸是合成核苷酸和DNA的重要前体物质之一,因此当其合成受到阻碍时,就会导致微生物无法正常复制其遗传物质,最终影响到细胞分裂和生长。
然而,人体内的细胞并不直接受到这种机制的影响,因为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不能自行合成叶酸,而是直接从食物中摄取已经形成的叶酸。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磺胺类药物可以更特异地针对病原体而对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影响较小。
在临床应用上,磺胺类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由敏感细菌和某些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阿米巴病、弓形虫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