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考试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中药一》必背100条干货,助你通过执业药师考试!

有关执业药师复习,以下是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中药一》必背100条干货”,具体相关内容,请考生查看!

画板 30

1.五味的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荆芥、薄荷)、行气(香附)、活血(川芎)的作用。若应用不当,会有耗气伤阴的不良效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黄芪、熟地、核桃仁、枸杞子)、缓急、和中、调和药性(甘草)。若应用不当,会有腻膈碍胃的不良效用。

(3)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五味子)、生津(木瓜)、安蛔(乌梅)。若应用不当,会有收敛邪气的不良效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有通泄(大黄)、降泄(苦杏仁、代赭石)、清泄(黄连、栀子);燥湿(苍术、厚朴、黄柏、苦参);坚阴(黄柏、知母)、坚厚肠胃(黄连)。若应用不当,会有伤津、伐胃的不良效用。

(5)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昆布、海藻、鳖甲)、泻下通便(芒硝)。高血压、动脉硬化者、脾虚便溏者慎用。

2.常用液体辅料及其作用:

酒: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引药上行,矫味矫臭;

醋: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

盐水:入肾,引药下行,缓和药性,强筋骨,软坚散结;

姜汁:辛温,发散表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蜂蜜:补中,解毒,缓和药性,增强润肺止咳,矫味矫臭;

麻油:润燥通便,解毒生肌,使药物质地变得酥脆;

其他:吴茱萸汁、白萝卜汁、羊脂油、鳖血、山羊血、石灰水、甘草汁、黑豆汁等。

3.常用固体辅料及其作用:

麦麸:和中益脾、缓和燥性;

稻米: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与药物共制增效减毒;

灶心土: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涩肠止泻;

河砂:中间传热介质,使质地坚韧的药材便于粉碎;

滑石粉:清热解暑,利尿,适用于韧性较大的动物类药物;

蛤粉:软坚,清热,利湿,化痰。

4.道地药材:

(1)川药的是黄连、黄柏、附子、金钱草、丹参等。

(2)广药的是阳春砂、广藿香、广陈皮、益智仁、巴戟天、槟榔、肉桂、桂枝、蛤蚧、化橘红。

(3)云药的是木香、茯苓、三七、重楼等。

(4)贵药的是杜仲、吴茱萸、朱砂、五倍子、黄精、天冬、天麻等。

(5)四大怀药指的是牛膝、山药、菊花、地黄。

(6)浙药的是杭菊花、杭麦冬、白术、白芍、延胡索、玄参、温郁金、浙贝母等。

(7)关药的是人参、鹿茸、哈蟆油、五味子、细辛(辽宁)、关防风、关黄柏、龙胆、黄芪、甘草(内蒙)等。

(8)北药的是黄芩、柴胡、板蓝根、大青叶、青黛(河北);阿胶、金银花(山东);党参(山西)。

(9)华南药的是泽泻(福建);牡丹皮、木瓜(安徽);薄荷(江苏);枳实、枳壳(江西)。

(10)西北药的是大黄(青海);当归(甘肃);软紫草(新疆);枸杞子(宁夏);秦皮、秦艽、猪苓(陕西)。

(11)四大藏药指的是炉贝母、冬虫夏草、红景天、雪莲花。

5.清除杂质的方法:

①挑选;②筛选;③风选;④水选;⑤磁选。

6.炒黄及其作用:

常“炒黄”使用的药材有牛蒡子、芥子、王不留行、苍耳子、莱菔子、槐花。

(1)牛蒡子炒黄后缓和寒滑之性,气香,宣散作用更佳,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杀酶保苷。

(2)芥子炒黄后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缓和辛散走窜之性,杀酶保苷。

(3)王不留行用中火炒黄后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

(4)莱菔子炒黄后降低副作用,长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5)苍耳子用中火炒黄后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6)槐花炒黄后缓和苦寒之性,增强止血作用,杀酶保苷。

7.炒焦及其作用:

常“炒焦”使用的药材有山楂、栀子、槟榔。

(1)生山楂活血化瘀;炒山楂酸味减弱,可缓和对胃的刺激性,消食化积;山楂用武火炒焦后酸味减弱,且增加了苦味,长于消食止泻;山楂炭止血、止泻。

(2)生栀子泻火利湿,凉血解毒;炒栀子比焦栀子苦寒之性略强,热较甚者可用炒栀子,缓和苦寒之性,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栀子。

(3)生槟榔杀虫破积,降气行水,截疟力胜;炒槟榔缓和药性,以免耗伤正气,并能减少恶心、腹泻、腹痛的副作用,身体素质稍强可选炒槟榔;焦槟榔长于消食导滞,用于食积不消,泻痢后重,适于身体素质较差者。

8.炒炭及其作用:

常“炒炭”使用的药材有大蓟、蒲黄、荆芥、干姜。

(1)大蓟炒炭后苦涩,凉性减弱,增强收敛止血作用,用于出血急剧者。

荆芥解表散风(多生用);炒荆芥祛风理血。用于妇人产后血晕;荆芥炭的炮制作用为产生止血功效。

(2)蒲黄炭炭炒性涩,增强止血作用。

(3)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里作用最强);姜炭长于止血温经,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温里之力弱于干姜,但作用缓和持久(温经、固涩止血作用强)。

9.麸炒及其作用:

(1)麸炒枳壳缓和峻烈之性,偏于理气健胃消食,作用缓和,适宜于年老体弱而气滞者。

(2)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麸炒苍术的炮制作用为增强了健脾和胃作用;焦苍术以固肠止泻为主。

10.米炒及其作用:

斑蝥多外用,因毒性较大,以攻毒蚀疮为主;米炒斑蝥可内服,因毒性降低,气味矫正。以通经、破癥散结为主。

11.土炒及其作用:

(1)山药补肾生精,益肺阴。用于肾虚遗精、尿频、肺虚喘咳,阴虚消渴;土炒山药补脾止泻为主,治疗脾虚久泻,或大便泄泻;麸炒山药补脾健胃为主。

(2)白术健脾燥湿,利水消肿,治疗痰饮,水肿及风湿痹痛;土炒白术借土气助脾,补脾止泻力胜,治疗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麸炒白术可缓和燥性,借麸入中,增强健脾消胀作用。

12.砂炒及其作用:

(1)马钱子砂炒后质地变脆,易于粉碎,也便于去毛,减低毒性,可供内服。

(2)砂炒骨碎补质地松脆,易于除去鳞片,便于调剂和制剂,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3)醋鳖甲易于粉碎及煎出有效成分,并能矫味矫臭。醋制使药物入肝经消积,软坚散结的作用。

13.滑石粉炒及其作用:

滑石粉炒水蛭使其毒性降低,质地变酥脆,利于粉碎,多入丸散剂。

14.蛤粉炒及其作用:

蛤粉炒阿胶降低滋腻性质,酥脆且利粉碎,矫正不良气味,善益肺润燥。

15.酒炙及其作用:

(1)大黄苦寒沉降,泻下峻烈;酒大黄缓和苦寒泻下之性,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熟大黄泻下缓和,增强活血祛瘀;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微,凉血化瘀止血;醋大黄泻下作用稍缓,以消积化瘀为主;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

(2)黄连苦寒性强。泻火解毒,清热燥湿;酒黄连缓和苦寒之性,引药上行,清上焦火热;姜黄连缓和苦寒之性,止呕作用增强;萸黄连缓和苦寒之性,寒而不滞,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

(3)当归止血用当归头,补血用当归身,破血用当归尾,补血活血用全当归;酒当归增强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作用;土炒当归增强入脾补血功效且缓和油润而不致滑肠;当归炭止血,和血。

(4)白芍泻肝火,平抑肝阳,养阴除烦;酒白芍善调经止血,柔肝止痛;炒白芍寒性缓和,养血和营,敛阴止汗;醋白芍引药入肝,敛血养血、疏肝解郁的作用最强;土炒白芍增强养血和脾,止泻作用。

16.醋炙及其作用:

(1)延胡索可用于治疗冠心病;醋延胡索行气止痛作用增强;酒延胡索活血,祛瘀,止痛力强。

(2)香附多入解表剂,理气解郁;醋香附专入肝经,疏肝止痛作用增强并能消积化滞;四制香附(生

(3)姜汁、米醋、黄酒、食盐水)作用行气解郁,调经散结;酒香附通经脉,散结滞;香附炭多用于妇女崩漏不止等。

17.盐炙及其作用:

黄柏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盐黄柏引药入肾,缓和苦燥之性,增强泻相火、滋肾阴、退虚热的作用;酒黄柏引药上行,清血分湿热;黄柏炭清湿热之中兼具涩性,治疗便血、崩漏下血之证。

18.姜炙及其作用:

厚朴辛味峻烈,对咽喉有刺激性;姜厚朴可去除对咽喉的刺激性,并增强宽中和胃作用

19.蜜炙及其作用:

(1)黄芪善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尿退肿;炙黄芪善益气补中。

(2)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蜜麻黄宣肺平喘作用增强;麻黄绒适于幼儿、老人及虚人风寒感冒;

(3)蜜麻黄绒适于咳喘未愈而表证已解的幼儿、老人及体虚患者。

20.油炙及其作用:

淫羊藿祛风湿,强筋骨;炙淫羊藿(羊脂油)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21.煅法:

(1)明煅法主要适用于石决明、石膏、白矾、牡蛎。

(2)煅淬法主要适用于自然铜、赭石、炉甘石。

(3)扣锅煅法主要适用于血余炭、棕榈炭。

22.蒸法及其作用:

(1)黑豆汁制何首乌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

(2)黄芩清热泻火解毒力强;酒黄芩入血分,并可借黄酒升腾之力,用于上焦肺热及四肢肌表之湿热;

(3)黄芩炭以清热止血为主。

(4)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地黄作用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功由清转补,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作用;生地炭作用凉血止血;熟地炭以补血止血为主。

(5)蒸黄精补脾润肺益肾功能增强,并可去除麻味,以免刺激咽喉,用于肺虚燥咳,脾胃虚弱,肾虚精亏。

23.煮法及其作用:

(1)藤黄可分别用豆腐、荷叶、山羊血煮毒性降低,可供内服。且保证药物的净度。

(2)盐附子防止药物腐烂,利于贮藏;黑顺片、白附片毒性降低,可直接入药;炮附片以温肾暖脾为主;淡附片善回阳救逆,散寒止痛。

(3)甘草制远志缓其苦燥之性,又能消除刺喉麻感,以安神益智为主;蜜远志增强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

23.燀法及其作用:

(1)燀杏仁用10倍量沸水中,加热约5分钟燀去非药用部位,便于有效成分煎出,提高药效。

(2)白扁豆燀后得到扁豆衣,目的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增加药用品种,健脾作用较弱,善祛暑化湿。

24.其它制法及其作用:

(1)复制法主要适用于天南星、半夏。

(2)为缓和泻下作用,巴豆常采用制霜法。

(3)发酵法主要适用于六神曲。

(4)煨法主要适用于肉豆蔻、木香。

(5)水飞法主要适用于朱砂、雄黄。

(6)芒硝常采用提净法炮制。

(7)干馏法主要适用于竹沥、蛋黄油。

艾叶常用制绒法进行炮制。

灯心草常用拌衣法进行炮制。

25.含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

(1)苦参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双稠哌啶类,具喹诺里西啶基本结构,其质量控制成分为苦参碱、氧化苦参碱。

(2)山豆根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双稠哌啶类,具喹诺里西啶基本结构,其质量控制成分为苦参碱、氧化苦参碱。

(3)麻黄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有机胺类,其质量控制成分为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

(4)黄连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异喹啉类,其质量控制成分为小檗碱。

(5)延胡索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异喹啉类,其质量控制成分为延胡索乙素,又叫四氢巴马汀。

(6)防己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苄基异喹啉类,其质量控制成分为粉防己碱又叫汉防己甲素、防己诺林碱又叫汉防己乙素。

(7)洋金花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莨菪烷类,其质量控制成分为东莨菪碱。

(8)天仙子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莨菪烷类,其质量控制成分为东莨菪碱、莨菪碱又叫阿托品。

(9)川乌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二萜类,其质量控制成分为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为双酯型。

(10)马钱子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吲哚类,其质量控制成分为士的宁又叫番木鳖碱、马钱子碱。

(11)雷公藤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倍半萜大环内酯类和精眯类。

(12)千里光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吡咯里西啶类,其质量控制成分为阿多尼弗林碱。

26.结构类型是氰苷的常用中药有苦杏仁、桃仁、郁李仁。

27.含醌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

(1)大黄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蒽醌类,其质量控制成分为总蒽醌(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游离蒽醌。

(2)何首乌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蒽醌类,其质量控制成分为二苯乙烯苷、结合蒽醌(以大黄素、大黄素甲醚为计)。

(3)虎杖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蒽醌类,其质量控制成分为大黄素、虎杖苷。

(4)芦荟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蒽醌类,其质量控制成分为芦荟苷。

(5)决明子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蒽醌类,其质量控制成分为大黄酚、橙黄决明素。

(6)丹参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菲醌类,其质量控制成分为丹参酮类(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酚酸B。

(7)紫草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萘醌类,其质量控制成分为羟基萘醌总含量、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

28.含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

(1)秦皮(木犀科)质量控制成分是七叶内酯(秦皮乙素)、七叶苷(秦皮甲素)。

(2)前胡(伞形科)质量控制成分是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

(3)肿节风(金栗兰科)质量控制成分是异嗪皮啶、迷迭香酸。

(4)补骨脂(豆科)质量控制成分是补骨脂内酯(补骨脂素)、异补骨脂内酯(异补骨脂素)。

29.含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

(1)五味子(木兰科)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其质量控制成分为五味子醇甲。

(2)厚朴(木兰科)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木脂素类化合物,其质量控制成分为厚朴酚、和厚朴酚。

(3)连翘(木犀科)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双环氧木脂素、木脂内酯,其质量控制成分为挥发油、连翘苷、连翘酯苷A。

(4)细辛(马兜铃科)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挥发油、木脂素类和黄酮类,其质量控制成分为细辛脂素。

30.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

(1)黄芩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黄酮类,其质量控制成分为黄芩苷。

(2)银杏叶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黄酮类,其质量控制成分为总黄酮醇苷和萜类内酯(银杏内酯)。

(3)槐花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黄酮类,其质量控制成分为总黄酮和芦丁。

(4)陈皮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二氢黄酮类,其质量控制成分为橙皮苷。

(5)满山红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二氢黄酮类,其质量控制成分为杜鹃素。

(6)葛根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异黄酮,其质量控制成分为葛根素。

31.含萜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

(1)穿心莲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二萜类,其质量控制成分为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14-去氧穿心莲内酯。

(2)青蒿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倍半萜,其质量控制成分为青蒿素。

(3)龙胆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裂环环烯醚萜苷,其质量控制成分为龙胆苦苷。

32.含挥发油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

(1)薄荷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单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其主要成分为其质量控制成分为挥发油、薄荷脑。

(2)莪术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倍半萜,其质量控制成分为挥发油。

(3)艾叶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单萜类、倍半萜类化合物,其质量控制成分为桉油精、龙脑。

(4)肉桂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苯丙素类衍生物,其质量控制成分为桂皮醛、挥发油。

33.含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

(1)人参的主要成分分为人参二醇(A)型、人参三醇(B)型、齐墩果烷(C)型。

(2)人参二醇(A)型为四环三萜皂苷(达玛烷型),主要有Rb1、Rc、Rd;

(3)人参三醇(B)型为四环三萜皂苷(达玛烷型),主要有Re、Rf、Rg1。

(4)齐墩果烷(C)型为五环三萜皂苷(齐墩果烷型),主要有Ro。

(5)三七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四环三萜,其质量控制成分为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三七皂苷R1。

(6)甘草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五环三萜(甘草酸),其质量控制成分为甘草酸(甘草皂苷)、甘草苷(黄酮苷)。

(7)黄芪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其质量控制成分为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

(8)合欢皮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五环三萜(齐墩果烷型),其质量控制成分为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

(9)商陆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五环三萜(齐墩果烷型),其质量控制成分为商陆皂苷甲(商陆皂苷A)。

(10)柴胡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五环三萜(齐墩果烷型),其质量控制成分为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

34.含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

麦冬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甾体皂苷,其质量控制成分为鲁斯可皂苷元。

35.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结构比较

(1)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根横断面结构比较: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外有栓皮

外常无栓皮

横断面可见明显形成层环纹

横断面可见内皮层环纹

环内木质部占比例大

皮层占比例大,中柱占的小

自中心向外有放射状结构(射线)

无髓

有髓

(2)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根茎横断面结构比较: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外有栓皮

外常无栓皮

横断面可见明显形成层环纹

横断面可见内皮层环纹

维管束环状排列

皮层及中柱有维管束小点散布

髓部明显

无髓

36.根及根茎类蚌壳蕨科中药:

狗脊药材偶有金黄色绒毛,近边缘1~4mm处有一条明显凸起的棕黄色木质环纹。

37.根及根茎类鳞毛蕨科中药:

绵马贯众药材长倒卵形而稍弯曲,表面黄棕色至黑褐色,密被整齐排列的叶柄残基和披针形的鳞叶,有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

38.根及根茎类马兜铃科中药:

细辛常卷缩成团,根细长,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39.根及根茎类石竹科中药:

(1)银柴胡药材为类圆柱形,偶有分枝。表面浅棕黄色至浅棕色。多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从断裂处

(2)折断可见砂粒,习称“砂眼”。根头部略膨大,密集排列的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残基,习称“珍珠盘”。

(3)太子参呈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稍弯曲。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微甘。

40.根及根茎类蓼科中药:

(1)大黄为黄棕色,根茎有“星点”(异型维管束),根无“星点”;气清香,味苦,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2)虎杖根茎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

(3)何首乌为纺锤形,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花纹”。

41.根及根茎类罂粟科中药:

延胡索(元胡)为不规则扁球形。表面黄色,有不规则网状皱纹,断面角质样,有蜡样光泽。

42.根及根茎类苋科中药:

(1)牛膝呈细长圆柱形,灰黄色,断面平坦,中心维管束木部较大,黄白色小点断续排列成2~4轮同心环。

(2)川牛膝呈圆柱形,断面多数浅黄色小点(维管束)排列成数轮同心环。

43.根及根茎类商陆科中药:

商陆具有“罗盘纹”(木部隆起,形成多个凸起的同心性环纹),久嚼麻舌。

44.根及根茎类十字花科中药:

板蓝根呈圆柱形,稍扭曲。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根头略膨大,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金井玉栏)。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45.根及根茎类爵床科中药:

南板蓝根:节膨大,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蓝灰色,木部灰蓝色至淡黄褐色,中央有髓。

46.根及根茎类毛茛科中药:

(1)川乌为不规则圆锥形,中间多向一侧膨大,味辛辣而麻舌。

(2)草乌为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形如乌鸦头,有“钉角”(不定根残基),味辛辣,麻舌。

(3)附子分为①盐附子:灰黑色,有盐霜,味咸而麻,刺舌;②黑顺片:断面角质样,油润有光泽,半透明;③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

(4)白芍呈圆柱形,断面平坦,类白色射线放射状,呈“菊花心”,味酸。

(5)赤芍为圆柱形,棕褐色,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

(6)黄连有味连、雅连、云连。味连多分枝,常弯曲,集聚成簇,形如鸡爪,味极苦;雅连多为单枝,

(7)过桥较长(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味极苦;云连多为单枝,弯曲呈钩,形如蝎尾,味极苦。

(8)威灵仙根茎下着生多数细根,根表面黑褐色。

(9)升麻药材上面有数个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沟纹,断面有裂隙,纤维性。

47.根及根茎类防己科中药:

(1)防己药材在弯曲处有深陷横沟而成结节状的瘤块样(形如“猪大肠”),断面平坦,灰白色,富粉性,有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车轮纹”)。

(2)北豆根呈细长圆柱形,弯曲,有分枝。断面不整齐,纤维细,木部淡黄色,呈放射状排列,中心有髓。气微,味苦。

48.根及根茎类豆科中药:

(1)苦参外皮薄,常破裂反卷或脱落。味极苦。

(2)山豆根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其下着生根数条。有豆腥气,味极苦。

(3)葛根呈长方形厚片或小方块。外皮淡棕色至棕色,有纵皱纹,粗糙。切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的纹理不明显。质韧,纤维性强。

(4)甘草药材呈圆柱形,外皮红棕色;断面黄白色,略显纤维性,有“菊花心”;味甜而特殊。

(5)黄芪外皮黄棕色;断面纤维性强,显“菊花心”;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空洞,嚼之有豆腥味。

49.根及根茎类远志科中药:

远志呈圆柱形,外表皮灰黄色至灰棕色,有较密并深陷的横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皮部易与木部剥离,嚼之有刺喉感。

50.根及根茎类蔷薇科中药:

地榆断面平坦,粉红或淡黄色,木部有放射状纹理,皮部可见绵状纤维。

51.根及根茎类五加科中药:

(1)人参药材含有根茎(芦头);不定根(艼);稀疏凹窝状茎痕(芦碗);须根上的细小疣状突起(珍珠点);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

(2)三七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铜皮铁骨狮子头);味苦回甜。主根习称“三七”,支根习称“筋条”,根茎习称“剪口”,须根习称“绒根”。

52.根及根茎类紫草科中药:

紫草药材为不规则圆柱形,多扭曲,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皮部疏松,呈条形片状,常10余层重叠,质松软,易折断。

53.根及根茎类伞形科中药:

(1)白芷药材为长圆锥形,有“疙瘩丁”(皮孔样横向突起),断面灰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气芳香,味辛。

(2)当归药材有根头(归头),主根(归身),支根(归尾)。质柔韧,皮部厚,散有棕色点状分泌腔,形成层环黄棕色,有浓郁香气。

(3)羌活呈圆柱状,略弯曲,棕褐色至黑褐色,体轻,质脆。蚕羌:形似蚕;竹节羌:节间长形如竹节;条羌:有较密集环纹;大头羌:根茎粗大。

(4)川芎药材为不规则结节状团块;断面可见波形纹;饮片习称“蝴蝶片”。气浓香。

(5)防风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断面有“菊花心”。

(6)柴胡外表皮黑褐色或浅棕色。断面呈片状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南柴胡具有败油气。

(7)藁本断面黄白色或黄色,纤维状,气浓香,味辛。北沙参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浅黄色,木部黄色。

54.根及根茎类薯蓣科中药:

山药断面白色,粉性;味淡,微酸,嚼之发黏。

55.根及根茎类唇形科中药:

(1)丹参为棕红色或暗棕红色,具纵皱纹,断面有黄白色放射状纹理。

(2)黄芩为棕黄色,老根中心成枯朽状或中空。

56.根及根茎类鸢尾科中药:

射干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黄褐色、断面黄色,颗粒性。

57.根及根茎类玄参科中药:

(1)玄参呈类圆柱形,中部略粗或上粗下细,有的微弯曲。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断面黑色,气特异,似焦糖。

(2)地黄药材为不规则团块,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味甜。

(3)胡黄连呈类圆柱形,略弯曲。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有较密的环状节。切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木部有4~10个类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气微,味极苦。

58.根及根茎类龙胆科中药:

(1)龙胆根茎呈不规则块状,根圆柱形,略扭曲,木部黄白色,易与皮部分离,味甚苦。

(2)秦艽为黄棕色,有纵向或扭曲纵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

59.根及根茎类桔梗科中药:

(1)桔梗表面淡黄色至黄色,质脆,断面可见“菊花心”。

(2)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狮子盘头),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有特殊香气,味微甜。

(3)南沙参体轻,质松泡,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多裂隙。

60.根及根茎类萝藦科中药:

(1)徐长卿呈不规则柱状,有盘节。断面中空;根茎节处周围着生多数根。表面淡黄白色至淡棕黄色或棕色,具微细的纵皱纹,并有纤细的须根。气香(含丹皮酚)。味微辛凉。

(2)白前根茎呈细长圆柱形,质脆,断面中空,习称“鹅管白前”。节处簇生纤细弯曲的根。

(3)白薇根茎粗短,有结节,多弯曲。上面有圆形的茎痕,下面及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表面棕黄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

61.根及根茎类菊科中药:

(1)木香药材呈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断面形成层环棕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褐色点状油室。

(2)川木香呈圆柱形,有纵槽;根头偶有黑色发黏的胶状物,习称“油头”,硬脆,较轻,易折断,气微香,味苦,嚼之粘牙。

(3)白术药材为不规则的肥厚团块,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切面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嚼之略带黏性。

(4)苍术断面黄白色,散有多数棕红色油室,习称“朱砂点”,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

(5)紫菀编成辫状晒干,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

62.根及根茎类茜草科中药:

(1)巴戟天药材为扁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暗灰色,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部,形似连珠。

(2)茜草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具细纵皱纹和少数细根痕;皮部脱落处呈黄红色。皮部狭,紫红色,木部宽广,浅黄红色,导管孔多数。气微,味微苦,久嚼刺舌。

63.根及根茎类天南星科中药:

(1)天南星呈类球形,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有麻点状的根痕,粉性,味辛辣。

(2)半夏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有麻点状的根痕,底端光滑、钝圆,粉性,味辛辣。

(3)石菖蒲叶痕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

64.根及根茎类兰科中药:

(1)天麻药材为椭圆形或长条形。有纵皱纹及由点状突起(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嘴状的芽苞或残留茎基,另一端有圆脐形疤痕;断面较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角质样。

(2)白及药材为不规则扁球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以茎痕为中心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

65.根及根茎类百部科中药:

百部呈纺锤形,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不规则深纵沟,间或有横皱纹。

66.根及根茎类百合科中药:

(1)川贝母分为松贝、青贝和炉贝。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怀中抱月);青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观音合掌);炉贝有的具棕色斑点(虎皮斑),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端开裂而略尖(马牙嘴)。

(2)浙贝母分为大贝和珠贝。大贝单瓣、新月形;珠贝类球形。

(3)天冬呈长纺锤形。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半透明,有黏性,断面角质样,中柱黄白色。气微,味甜、微苦。

(4)麦冬为纺锤形,两端略尖;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

(5)知母呈长条状,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习称“金包头”。嚼之带黏性。

(6)黄精呈肥厚肉质的结节块状,结节上侧茎痕呈圆盘状,嚼之有黏性。

(7)玉竹呈长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具纵皱纹和微隆起的环节,有白色圆点状的须根痕和圆盘状茎痕。质硬而脆或稍软,易折断,断面角质样或显颗粒性。嚼之发黏。

(8)重楼呈结节状扁圆柱形,略弯曲。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

(9)土茯苓略呈圆柱形,表面黄棕色,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气微,味微甘、涩。

67.根及根茎类川续断科中药:

续断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呈扭曲状,具有细纵纹。切面皮部墨绿色或棕褐色,木部灰黄色或黄褐色,可见放射状排列的导管束纹,形成层部位多有深色环。

68.根及根茎类葫芦科中药:

天花粉断面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有黄色的木质部小孔。

69.根及根茎类黑三棱科中药:

三棱呈圆锥形。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刀削痕,嚼之微有麻辣感。

70.根及根茎类泽泻科中药:

泽泻呈类圆形,黄白色,粉性,具有细密的小孔。

71.根及根茎类莎草科中药:

香附多呈纺锤形,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并有6~10个略隆起的环节。

72.根及根茎类姜科中药:

(1)莪术呈卵圆形,药材一端钝圆,一端略尖,表面有环节,断面呈蓝褐色;饮片内皮层环纹明显,散在“筋脉”点。

(2)姜黄断面棕黄色至金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气香特异,味苦、辛。

(3)郁金断面灰棕色,角质样,内皮层环明显,气微香,味微苦。

73.常用茎木类中药鉴别:

(1)川木通节处多膨大,有叶痕及侧枝痕。残存皮部易撕裂,断面木部有黄白色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其间布满导管孔,髓部较小。

(2)木通皮部棕色,木部黄白色,射线呈放射状排列,髓小或有时中空。

(3)大血藤皮部红棕色,有数处向内嵌入木质部,呈放射状排列。

(4)通草呈银白色光泽,髓部中空,体轻,质松软,有弹性。

(5)槲寄生含2~5个叉状分支,髓部常偏向一边,嚼之有黏性。

(6)钩藤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呈紫红色,光滑无毛。

(7)鸡血藤韧皮部有红褐色或黑棕色树脂状分泌物,与木部相间排列呈偏心性半圆形的环,髓常偏向一侧。

(8)苏木表面红黄色或黄棕色,有的可见暗棕色、质松、带亮星的髓部。

(9)降香表面紫红色或红褐色,有致密的纹理,质硬,有油性。

(10)沉香呈不规则块状、片状或盔帽状,黑褐色树脂与黄白色木部相间的斑纹。

74.常用皮类中药鉴别:

(1)桑白皮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扬。

(2)牡丹皮横长皮孔样突起,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内表面常见发亮结晶,断面平坦、粉红色,气芳香。

(3)杜仲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

(4)厚朴呈双卷筒状,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较平滑,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气香,味辛辣,微苦。

(5)肉桂呈卷筒状,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内表面红棕色,划之显油痕,两层中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气香浓烈,味甜、辣。

(6)黄柏为板片状,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味极苦。

(7)白鲜皮呈卷筒状。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内表面类白色,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有羊膻气。

(8)秦皮呈卷筒状或槽状。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间呈斑状,并有灰白色圆点状皮孔及细斜皱纹。内表面黄白色或棕色,平滑。质硬而脆,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气微,味苦。

(9)香加皮栓皮松软常呈鳞片状,易剥落,有特异香气。

(10)地骨皮易成鳞片状剥落,外层黄棕色,内层灰白色。

(11)苦楝皮:外表面有交织纵皱纹,内表面类白色。断面纤维性,呈层片状,易剥离。气微,味苦。

(12)厚朴石细胞类方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分枝状壁厚,有的可见层纹。油细胞椭圆形或类圆形,含黄棕色油状物。纤维甚多,壁甚厚,有的呈波浪形或一边呈锯齿状,木化,孔沟不明显。

(13)肉桂纤维大多单个散在,长梭形,壁厚,木化,纹孔不明显。石细胞类圆形或类方形,壁厚,有的一面菲薄。油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

75.常用叶类中药鉴别:

(1)侧柏叶多分枝,小枝扁平,叶细小鳞片状,交互对生,贴伏于枝上。

(2)淫羊藿为丝条状,顶生小叶基部心形,两侧小叶较小,偏心形,外侧较大,呈耳状,边缘具黄色刺毛状细锯齿。

(3)枇杷叶上表面较光滑,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主脉突出。革质而脆。

(4)番泻叶分为狭叶番泻和尖叶番泻。狭叶番泻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叶基稍不对称;无毛或近无毛;叶脉稍隆起;革质。尖叶番泻两面均有细短绒毛。

(5)艾叶叶片呈羽状深裂;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

(6)艾叶非腺毛有两种:一种为T形毛,顶端细胞长而弯曲,两臂不等长,柄2~4个细胞;另一种为单列性非腺毛,3~5个细胞,顶端细胞特长而扭曲,常断落。腺毛表面观鞋底形,由4、6细胞相对叠合而成,无柄。

76.常用花类中药鉴别:

(1)辛夷形似毛笔头;梗上有类白色的点状皮孔;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有光泽的长茸毛。

(2)丁香呈研棒状,花冠圆球形;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富有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3)洋金花皱缩成条状;花萼呈筒状,灰黄色;花冠喇叭状,淡黄色。

(4)金银花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密被短柔毛。

(5)款冬花呈长圆棒状;常单生或2~3个基部连生(戏称“火炬花、连二朵、连三朵”);外表面多被紫红色鱼鳞状的苞片,内表面密被白色絮状茸毛。

(6)红花为不带子房的管状花;表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细长,先端5裂。

(7)西红花呈线型,三分枝;暗红色;取本品浸水,可见橙黄色直线下降,水被染成黄色。

(8)丁香花粉粒众多,极面观三角形,赤道表面观双凸镜形,具3副合沟。纤维梭形,顶端钝圆,壁较厚。草酸钙簇晶众多,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常数个排列成行。油室多破碎,含油状物。

(9)洋金花花粉粒类球形或长圆形,表面有条纹状雕纹。花萼、花冠裂片边缘、花丝基部均具非腺毛。花萼、花冠薄壁细胞中有草酸钙砂晶、方晶及簇晶。

77.常用果实及种子类中药鉴别:

(1)五味子呈不规则的球形;紫红色;有的表面出现“白霜”;果肉柔软,种子1~2粒,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味酸。

(2)木瓜呈长圆形,多纵剖成两半;外表面紫红色,有不规则的深皱纹;中心部分棕黄色,凹陷;味酸。

(3)山楂呈圆形片;外皮红色,具皱纹,有灰白小斑点;中部横切片具5粒浅黄色果核;味酸。

(4)乌梅呈类球形或扁球形。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气微,味极酸。

(5)苦杏仁呈扁心形,左右不对称;表面黄棕色,具多数深棕色的脉纹;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味苦;与水共研,会发生苯甲醛样的香气。

(6)金樱子为花托发育而成的假果,呈倒卵形;表面红黄色,有突起的棕色小点。

(7)酸枣仁紫红色;平滑有光泽;表面中央有1条隆起的线纹,另一面微隆起,边缘略薄。一端凹陷,可见线形种脐,另一端有细小突起的合点。

(8)沙苑子呈圆肾形;光滑;边缘一侧凹入处具圆形种脐;有豆腥味。

(9)决明子呈菱状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背腹面各有一条凸起的棱线;绿棕色。

(10)补骨脂呈肾形,黑色,具细微网状皱纹。

(11)巴豆呈卵圆形;一般具三棱;表面粗糙,有纵线6条;破开果壳,可见3室,每室含种子1粒。

(12)枳壳呈半球形;外果皮有颗粒状突起,突起的顶端有凹点状油室。

(13)吴茱萸表面暗黄绿色;球形或五角状扁球形;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

(14)栀子红黄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

(15)蛇床子为双悬果,呈椭圆形。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分果的背面有薄而突起的纵棱5条,接合面平坦,有2条棕色略突起的纵棱线。气香,味辛凉,有麻舌感。

(16)小茴香为双悬果,圆柱形;黄绿色;背面有纵棱5条,横切面略呈五边形。

(17)连翘呈长卵形;表面有不规则纵皱纹和多数突起的小斑点;两面各有1条明显的纵沟;青翘多不开裂,老翘自顶端开裂或裂成两瓣。

(18)马钱子呈纽扣状圆板形,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密被灰棕或灰绿色绢状茸毛,自中间向四周呈辐射状排列,有丝样光泽;味极苦。

(19)菟丝子呈类球形;表面灰棕色;质坚实,不易以指甲压碎;水煮会产生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如吐丝。

(20)瓜蒌呈橙红色;内表面黄白色,有红黄色丝络;果瓤橙黄色,黏稠,与多数种子黏结成团;具焦糖气。

(21)豆蔻呈类球形;黄白色;有3条较深的纵向槽纹;气芳香,味辛凉似樟脑。

(22)肉豆蔻呈卵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时外被由粉(石灰粉末),断面有大理石花纹,气香浓烈,味辛。

(23)草豆蔻呈类球形的种子团,中间有黄白色的隔膜,种子团3瓣,种子沿种脊纵剖两瓣,纵断面观呈斜心形。

(24)砂仁有不明显的三棱;表面密生刺状突起;种子集结成团,具三钝棱;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

(25)薏苡仁呈乳白色;腹面有一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

(26)槟榔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

(27)五味子种皮表皮石细胞淡黄棕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壁较厚,孔沟细密,胞腔含暗棕色物。种皮内层石细胞呈多角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壁稍厚,纹孔较大。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表面有角质线纹,表皮中散有油细胞。

(28)槟榔内胚乳细胞碎片无色,壁较厚,有较多大的类圆形纹孔。种皮石细胞纺锤形、长条形或多角形,壁不甚厚,有的内含红棕色物。外胚乳细胞类长方形,内含红棕色或深棕色物。

78.常用全草类中药鉴别:

(1)麻黄细长圆柱形,表面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膜质鳞叶,髓部红棕色。

(2)鱼腥草为不规则的段。茎呈扁圆柱形,表面淡红棕色至黄棕色,有纵棱。叶片多破碎,黄棕色至暗棕色。穗状花序黄棕色。搓碎具鱼腥气,味涩。

(3)金钱草叶对生,叶片展平后呈宽卵形或心形;蒴果球形;茎扭曲,棕色或暗棕红色。水试:用水浸后,对光透视可见黑色或褐色条纹。

(4)肉苁蓉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肉质鳞叶;断面棕褐色,有淡棕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波状环纹。

(5)锁阳表面具明显纵沟及不规则凹陷,有的残存三角形的黑棕色鳞片。断面有黄色三角状维管束。

(6)广藿香茎略呈方柱形,切面有白色髓;叶两面均被灰白色绒毛,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气香特异。

(7)荆芥茎方柱形,呈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断面类白色;叶片3~5羽状分裂;穗状轮伞花序。

(8)薄荷茎呈方柱形,紫色;叶片揉搓后有特殊清凉的香气,味辛凉。

(9)穿心莲茎方柱形,具类白色髓;节稍膨大;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光滑;味极苦。

(10)青蒿叶互生,三回羽状深裂,暗绿色;断面中部有髓;气香特异。

(11)茵陈表面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

(12)淡竹叶叶脉平行,具横行小脉,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

(13)白花蛇舌草扭缠成团状,须根纤细。茎细而卷曲,具纵棱。花单生或对生于叶腋,多具梗,蒴果扁球形,顶端具4枚宿存的萼齿。

(14)穿心莲上下表皮均有增大的晶细胞,内含大型螺状钟乳体,较大端有脐样点痕,层纹波状。下表皮气孔直轴式,副卫细胞大小悬殊,少数为不定式。另有腺鳞和非腺毛。

(15)麻黄气孔特异,内陷,保卫细胞侧面观呈哑铃状。纤维多而壁厚,附有小晶体(砂晶和方晶)。角质层极厚,呈脊状突起。

79.常用藻、菌、地衣类中药鉴别:

(1)冬虫夏草虫体似蚕,有20~30条环纹,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子座细长,上部稍膨大。

(2)灵芝皮壳坚硬;黄褐色或红褐色,有光泽;具环状棱纹和辐射状皱纹。

(3)茯苓为白色,粉性;体重,质坚实;味淡。

(4)雷丸为类球形或不规则团块,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有略隆起的不规则网状细纹。常有黄白色大理石样纹理,嚼之有颗粒感,微带黏性,久嚼无渣。

80.常用树脂类中药的性状鉴别:

(1)乳香呈长卵形滴乳状;黄白色,半透明,碎面有玻璃样或蜡样光泽;具特异香气;燃烧时显油性,冒黑烟,有香气;加水研磨成白色或黄白色乳状液。

(2)没药呈不规则颗粒性团块;黄棕色或红棕色,近半透明,部分呈棕黑色,被有黄色粉尘;无光泽;有特异香气。

(3)血竭呈类圆四方形或方砖形;暗红色;有光泽;用火点燃,冒烟呛鼻,有苯甲酸样香气。

(4)阿魏呈不规则的块状和脂膏状,表面蜡黄色至棕黄色,质地似蜡,断面稍有孔隙,具强烈而持久的蒜样特异臭气,味辛辣,嚼之有灼烧感。

(5)猪苓菌丝黏结成团(菌丝团),大多无色。散在的菌丝细长、弯曲有的可见横隔,有分枝或呈结节状膨大。草酸钙结晶呈正八面体、规则的双锥八面体或不规则多面体。

81.常用动物类中药的鉴别:

(1)水蛭为扁平纺锤形;有多数环节;两端各具1吸盘。

(2)全蝎后腹部呈尾状;末节有锐钩状毒刺。

(3)蜈蚣全体共22个环节。自第二节起,每体节两侧有步足一对。

(4)土鳖虫为扁平卵形;背部紫褐色,有光泽,无翅;腹背板9节,呈覆瓦状排列。

(5)斑蝥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

(6)海马习称“马头、蛇尾、瓦楞身”。

(7)地龙药材为长条状薄片;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

(8)蛤蚧药材为扁片状;头略呈扁三角形;吻鳞不切鼻孔;足趾底面具吸盘。

(9)金钱白花蛇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45~58个;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10)蕲蛇习称“翘鼻头”,“方胜纹”,“连珠斑”;尾部角质鳞片习称“佛指甲”。

(11)乌梢蛇脊部高耸成屋脊状,俗称“剑脊”。

(12)海螵蛸为扁长椭圆形;边缘薄,中间厚;背面有瓷白色脊状隆起。

(13)桑螵蛸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物。

(14)龟甲腹甲呈板片状,有的略带血迹或残肉,称“血板”,不脱皮;“烫板”色稍深。

(15)鹿茸分为花鹿茸和马鹿茸。花鹿茸中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侧枝习称“门庄”;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马鹿茸中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者习称“莲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

(16)羚羊角有10~16个隆起的环脊,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习称“合把”。

(17)麝香的麝香仁野生品中呈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

(18)蟾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

(19)僵蚕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

(20)牛黄药材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取本品少量,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习称“挂甲”。

(21)全蝎体壁碎片淡黄色至黄色,刚毛具纵直纹理,髓腔细窄。横纹肌纤维多碎断,明带较暗带宽,

(22)明带中有一暗线,暗带有致密的短纵纹理。

(23)僵蚕表皮组织表面具网格样皱缩纹理及圆形毛窝。刚毛黄色或黄棕色,表面光滑,壁稍厚。

82.常用矿物类中药的鉴别:

(1)朱砂主要含有硫化汞(HgS)。条痕红色至褐红色,呈颗粒状或块片状,鲜红色或暗红色,具光泽,粉末状有闪烁光泽,气微,味淡。

(2)雄黄主要含有二硫化二砷(As2S2)。条痕淡橘红色,晶面有金刚石样光泽,断面具树脂样光泽,微有特异臭气,精矿粉橙黄色,无光泽。

(3)自然铜主要含有二硫化铁(FeS2)。条痕绿黑色或棕红色,晶形为立方体,表面亮淡黄色,断面黄白色,均有金属光泽,具条纹。

(4)赭石主要含有三氧化二铁(Fe2O3)。条痕樱红色或红棕色,多呈不规则的扁平块状,暗棕红色或灰黑色,一面多有圆形的突起,习称“钉头”;另一面与突起相对应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

(5)炉甘石主要含有碳酸锌(ZnCO3)。条痕白色,块状集合体,表面灰白色,凹凸不平,多孔,似蜂窝状,断面灰白色,有吸湿性;煅炉甘石呈白色、淡黄色或粉红色的粉末,体轻,质松软而细腻光滑。

(6)滑石主要含有含水硅酸镁[Mg3(Si4O10)(OH)2]。条痕色白色,多为块状集合体,白色,有蜡样光泽,质软,细腻,手摸有滑润感,无吸湿性。

(7)石膏主要含有含水硫酸钙(CaSO4·2H2O)。条痕白色,为纤维状的集合体,呈长块状,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纵断面具绢丝样光泽。

(8)芒硝主要含有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条痕白色,为棱柱状、长方形,无色透明或类白色半透明,暴露空气中表面逐渐风化而覆盖一层白色粉末(无水硫酸钠),断面呈玻璃样光泽,味咸。

(9)硫黄主要含有硫(S)。条痕淡黄色。

83.散剂质量要求:

(1)散剂的粒度要求为:①内服散剂应为细粉;②儿科、局部用散剂应为最细粉;③眼用散剂应为极细粉。

(2)含易吸潮或挥发性药物的散剂应密封贮存。

(3)儿科及外用散剂的粒度大小,按规定,通过七号筛(中药通过六号筛)的粉末总量不得少于95%。

(4)散剂的水分含量不得过9.0%。

84.颗粒剂质量要求:

(1)中药颗粒剂含水分不得过8.0%。

(2)颗粒剂不能通过一号筛与能通过五号筛的总和不得过15%。

(3)混悬颗粒应检查溶出度;缓释颗粒、控释颗粒应检查释放度;可溶性颗粒、泡腾颗粒应检查溶化性。

(4)可溶性颗粒的溶化性时限要求为5min内。

85.明胶空心胶囊囊材的组成:

(1)增稠剂,例如琼脂;

(2)增塑剂,例如甘油、山梨醇、羧甲基纤维素钠等;

(3)着色剂,例如柠檬黄、胭脂红等;

(4)遮光剂,例如二氧化钛;

(5)增光剂,例如十二烷基磺酸钠;

(6)防腐剂,例如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7)芳香矫味剂,例如乙基香草醛。

86.胶囊剂的质量要求:

(1)一般中药胶囊剂应检查崩解时限。

(2)缓释胶囊、控释胶囊、肠溶胶囊应检查释放度。

(3)中药硬胶囊内容物的含水量不得过9.0%。

(4)硬胶囊的崩解时限为30min;软胶囊的崩解时限为60min。

87.丸剂的水分要求及溶散时限规定:

(1)丸剂的水分要求:

①蜜丸和浓缩蜜丸所含水分不得过15.0%;

②水蜜丸和浓缩水蜜丸所含水分不得过12.0%;

③水丸、糊丸、浓缩水丸所含水分不得过9.0%;

④蜡丸、滴丸水分要求不检查。

(2)丸剂的溶散时限规定有:

①小蜜丸、水蜜丸、水丸和包衣滴丸的溶散时限为1h;

②浓缩丸和糊丸的溶散时限为2h;

③滴丸的溶散时限为30min;

④大蜜丸不检查溶散时限。

88.片剂的质量要求:

(1)舌下片、泡腾片的崩解时限为5min;

(2)含片的崩解时限为10min;

(3)咀嚼片、以冷冻干燥法制备的口崩片不检查崩解时限;

(4)普通片剂的崩解时限为15min;

(5)浸膏(半浸膏)片、糖衣片、中药片的崩解时限为1h;

(6)口崩片的崩解时限为60s;

(7)可溶片的崩解时限为3min;

(8)药材原粉片的崩解时限为30min;

(9)肠溶片的崩解时限为盐酸2h→完整后→磷酸盐缓冲液1h,全部崩解;

(10)结肠定位肠溶片的崩解时限为盐酸、磷酸盐缓冲液→完整→弱碱性磷酸盐缓冲液1h,全部崩解。

(11)阴道片的融变时限为30min。

(12)阴道泡腾片应检查发泡量。

89.合剂的质量要求:

(1)合剂中加入的蔗糖含量,一般≤20%;

(2)抑菌效力:苯甲酸及山梨酸≤0.3%,羟苯酯类≤0.05%,必要时可加入乙醇防腐;

(3)合剂应澄清,不得有变质现象,允许有少量有摇之易散的沉淀;

(4)理化检查项目如相对密度、装量、pH、微生物限度均应符合《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

(5)置于阴凉处密封贮存。

90.糖浆剂的质量要求:

(1)含糖量:蔗糖≥45%(g/ml);

(2)抑菌效力:苯甲酸及山梨酸≤0.3%,羟苯酯类≤0.05%。防腐效果与糖浆剂的pH相关。例如,在含糖40%~80%(g/ml)的糖浆剂中用枸橼酸调节pH为3.0~3.5时,苯甲酸对霉菌和酵母菌的抑制作用较强,而山梨酸的最适pH为4.4~4.8;

(3)其他附加剂:加入的附加剂要符合国家的规定,必要时可加入适量的乙醇、甘油、其他多元醇;

(4)糖浆剂应澄清,不得有发霉、酸败、产生气体或其他变质现象,可有摇之易散的沉淀;

(5)理化检查项目如相对密度、装量、pH、微生物限度均符合相关规定;

(6)置于避光干燥处密封贮存。

91.煎膏剂(膏滋)的质量要求:

(1)加入炼蜜或糖(或转化糖)的量,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

(2)煎膏剂质地细腻、稠度适宜、无焦臭、异味,质地细腻并且无葡萄糖结晶析出;

(3)不能有焦屑等不溶性异物。若需加饮片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均匀;

(4)理化检查项目如相对密度、装量、pH、微生物限度均应符合《中国药典》相关规定;

(5)煎膏剂应密封,置阴凉处贮存。

92.酒剂的质量要求:

(1)制备方法:渗漉法、浸渍法等不加热的方法制备;

(2)辅料的糖和蜂蜜进行药味调和;

(3)酒剂应澄清,允许有少量摇之易散的沉淀;

(4)贮存:阴凉处密封;

(5)理化检查项目:装量、微生物限度、乙醇量、甲醇量、总固体含量均应符合《中国药典》有关规定。

93.酊剂的质量要求:

(1)一般药酊剂,每100ml相当于原药材饮片20g;

(2)含有毒性药的酊剂,每100ml相当于原药材饮片10g;

(3)制备方法:浸渍法、渗漉法、溶解法及稀释法等;

(4)酊剂应澄清、允许有少量摇之易散的沉淀;

(5)质量检查项目:醇含量(甲醇量、乙醇量)、微生物限度及装量均应符合《中国药典》有关规定;

(6)贮藏条件:酊剂应遮光,密封,置阴凉处贮存。

94.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

(1)口服混悬剂的标签上应注明“用前摇匀”。

(2)口服乳剂为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制成的供口服的稳定的水包油型液体制剂。

(3)口服乳剂离心15min,不应有分层现象。

(4)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者,一般不再进行装量差异和装量检查。

(5)干混悬剂的干燥失重应该按照《中国药典》规定的干燥失重测定法测定,其减失重量不得超过2.0%。

(6)口服混悬剂照《中国药典》规定的方法检查,沉降体积比应不低于0.90。

(7)干混悬剂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比例加水振摇,应分散均匀,并检查沉降体积比,应符合规定。

95.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1)不得添加抑菌剂的注射液有静脉给药与脑池内、硬膜外、椎管内用的注射液。

(2)不得添加增溶剂的注射液有椎管内注射用的注射液。

(3)慎用增溶剂的注射液有供静脉用的注射液。

(4)混悬型注射液不得用于静脉注射或椎管内注射。

(5)乳状液型注射液可用于静脉注射,不得用于椎管内注射,不得有相分离现象。

96.眼用制剂的质量要求:

(1)眼用制剂在启用后最多可使用4周。

(2)眼用半固体制剂须检查金属性异物。

(3)滴眼剂、眼内注射溶液检查可见异物。

(4)含饮片原粉的眼用制剂和混悬型眼用制剂检查粒度。

(5)混悬型滴眼剂检查沉降体积比。

(6)眼用半固体制剂每个容器的装量应不超过5g。

(7)滴眼剂每个容器的装量应不超过10ml。

(8)洗眼剂每个容器的装量应不超过200ml。

97.软膏剂、乳膏剂的的质量要求:

(1)外观性质:应均匀、细腻,易涂布于皮肤或黏膜上,具有适当的黏稠性,不融化并无刺激性,应变色、无酸败、变硬、油水分离等变质现象。

(2)无菌:用于烧伤治疗[除程度较轻的烧伤(Ⅰ度或浅Ⅱ度)外]或严重创伤的软膏剂与乳膏剂,照《中国药典》无菌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3)粒度:混悬液型软膏剂及含饮片细粉的软膏剂不得检出大于180μm的粒径。

(4)标签:若用于烧伤治疗的非无菌制剂,则需在标签及说明书中注明“本品为非无菌制剂”。

(5)贮存:软膏剂避光密封;乳膏剂避光密封25℃以下且不得冷冻。

98.膏药的质量要求:

(1)外观形态:黑膏药应乌黑、无红斑,白膏药应无白点;

(2)膏体应油润细腻、光亮、老嫩适度、滩涂均匀、无飞边缺口,加温后能粘贴于皮肤上且不移动。

(3)贮藏条件:膏药应密闭,置阴凉处贮存。

(4)其他:软化点、重量差异等应符合规定。

99.贴膏剂的质量要求:

(1)外观性质:应涂布均匀,膏面光洁,色泽一致,无脱膏、失黏现象。背衬面应平整、洁净、无漏膏现象。

(2)有机溶剂残留:涂布中若使用有机溶剂,应检查残留溶剂。

(3)微生物限度:凝胶贴膏的微生物限度应符合《中国药典》相关规定;橡胶贴膏每10cm2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4)其他:橡胶贴膏与凝胶贴膏的含膏量、橡胶贴膏的耐热性、凝胶贴膏的赋型性、含量均匀性,各种膏剂的黏着力应符合《中国药典》相关规定。

100.贴剂的质量要求:

(1)外观形态:外观应完整光洁,有均一的应用面积,冲切口应光滑无锋利的边缘。

(2)有机溶剂残留:用有机溶剂涂布的贴剂,应对残留溶剂进行检查。采用乙醇等溶剂应在标签中注明过敏者慎用。

(3)黏附力:贴剂的黏附力等应符合要求。

(4)其他:贴剂的含量均匀度、释放度、微生物限度等照《中国药典》规定的检查方法。

医学教育网为广大考生准备了适合不同人群的课程班型,跟着专业师资学执业药师,更容易掌握。如果你还没有选到心仪的老师和课程,快来选购吧,总有一款适合你!马上报课学习>>

相关推荐:

2021年执业药师《法规》教材公布,具体有哪些变动?

2021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已开始,关于继续教育的问题解答!

2021年执业药师《药学综合》近5年“剂量”相关试题汇总!

第一次报考执业药师考试,需要提前做好哪些准备?

2021年执业药师考试报名:关于告知承诺制的问题解答!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执业药师-无忧实验班

学霸同款好课

880起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