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黄胆”或“黄疸”,其主要病因可以归纳为湿热、寒湿、疫毒和气滞血瘀等方面。具体来说:
1. 湿热内蕴:这是导致黄疸最常见的原因,由于外感湿热之邪或者饮食不当,过食肥甘厚味,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热相互搏结,阻滞中焦,影响肝胆疏泄,导致胆汁不能正常排泄而溢于肌肤。
2. 寒湿困脾:若因气候寒冷、居住潮湿或长期食用寒凉食物等因素造成体内寒湿过重,则会损伤脾胃阳气,使脾失健运,水湿停滞,进而上逆侵犯肝胆,形成黄疸。
3. 疫毒侵袭:某些急性传染病如瘟疫等可直接损害肝脏,引起黄疸。这类黄疸发病急骤,病情危重,伴有高热、神昏等症状。
4. 气滞血瘀:长期情绪抑郁或精神压力大,导致肝气郁结,久而久之则会形成瘀血,阻碍气血运行,影响胆汁排泄,亦可引发黄疸。此外,若患者体质虚弱,血液流通不畅,也容易产生瘀血性黄疸。
总之,在中医看来,黄疸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治疗时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