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临床如何诊断缺铁性贫血?

在临床上,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测。具体来说:
1. 病史采集:医生会询问患者有关饮食习惯(如是否偏食)、个人或家族遗传疾病史、月经情况(女性患者)、慢性失血的情况等信息,以寻找可能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苍白程度、指甲床颜色变化、口腔黏膜颜色等情况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同时注意有无其他系统受累的表现如心悸、气短等症状。
3. 实验室检测
   - 血常规:主要查看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计数,缺铁性贫血时通常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铁代谢指标测定:包括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等。其中,血清铁降低而总铁结合力升高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低水平的血清铁蛋白也是反映体内储存铁减少的一个重要指标。
   - 骨髓检查:对于难以明确原因或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进行骨髓穿刺及涂片染色检查,了解骨髓中红系增生情况和铁粒幼细胞比例等。
4. 辅助检查:必要时可通过胃镜、肠镜等方式查找慢性失血的部位;或者通过腹部超声波检查排除肝脾肿大等情况。
5. 中医辨证:在西医诊断基础上,结合患者舌象、脉象等特点进行中医辨证。如面色萎黄、唇甲苍白、疲乏无力等表现符合“气血两虚”或“脾胃虚弱”的特点,则可采用相应的中药调理。

总之,在临床实践中,缺铁性贫血的确诊需要综合运用上述多种方法,并且在治疗过程中也要定期复查相关指标以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中西医执业-高效定制班

2025年课程

4280

查看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