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如何预防和处理针灸引起的滞针现象?

滞针是针灸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异常情况,指的是在进行针刺操作时,医生感觉到针体不易拔出或旋转困难的现象。这种情况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比如患者精神紧张、局部肌肉痉挛、针刺手法不当等。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滞针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预防措施:
   - 在施术前充分与患者沟通,缓解其紧张情绪,确保患者在放松的状态下接受治疗。
   - 选择合适的体位进行针灸,避免因体位不当导致肌肉过度紧张。
   - 使用质量合格的针具,并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穴位特点选用适宜规格的针。
   - 操作时手法要轻柔准确,避免粗暴操作造成组织损伤或形成瘢痕而引发滞针。
2. 处理方法:
   - 一旦发现有滞针现象,首先应安抚患者情绪,让其放松身体,切勿强行拔针以免加重伤害。
   - 可以轻轻摇晃针柄,或者在周围穴位进行轻度刺激,促使局部肌肉放松。
   - 如果上述方法无效,则可以考虑采用温和的电针疗法辅助解除滞针状态。
   - 若仍然无法解决,应当立即停止操作,并寻求有经验的医师帮助。

3. 后续处理:
   - 对于出现过滞针情况的患者,在后续治疗中应更加注意预防措施的应用。
   - 在必要时可以调整针灸方案,减少对易发生滞针部位的操作频率或强度。
   - 如果滞针导致局部疼痛或者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法。

总之,通过细致周到的准备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滞针的发生。同时,在遇到问题时保持冷静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也非常重要。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全部评论(0打开APP查看全部 >
精品课程

中西医执业-高效定制班

2025年课程

4280

查看详情
0
0
0
评论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