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复习开始,如果可以把握住考试命脉,抓准考点复习,考试分数将会直线上升,对取证十分有利。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西医助理医师儿科考点精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内容,请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学习。
恢复期——碱性磷酸酶4~6周恢复正常,X线表现于2~3周后即有改善,临时钙化带重新出现,逐渐致密并增宽,骨质密度增浓,逐步恢复正常。
后遗症期——多见3岁后小儿,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查正常,仅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见于重度佝偻病患儿。
3.诊断血清25-(OH)D3(正常值10~60μg/L)和1,25-(OH)2D3(正常值0.03~0.06μg/L)水平在佝偻病初期就已明显降低,为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
4.治疗补充维生素D制剂(0.2万~0.4万IU),补充钙剂,多晒太阳;激期勿使患儿多坐、多站,防止发生骨骼畸形。
5.预防自出生2周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一般维生素D每日生理需要量为400IU,连续服用。多晒太阳是预防佝偻病简便有效的措施。
【进阶攻略】 诊断需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是否有佝偻病;其次,如有,属于哪个期;再次,是否需要治疗。正确的诊断必须依据维生素D缺乏的病因、临床表现、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査。应注意早期的神经兴奋性增高的症状无特异性,如多汗、烦闹等,仅依据临床表现的诊断准确率较低;骨骼的改变可靠;血清1,25-(OH)2D3水平为最可靠的诊断标准,但很多单位不能检测。血生化与骨骼X线的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
【易错易混辨析】 佝偻病病因的鉴别:即与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鉴别,此类疾病的共同特点为一般剂量的维生素D治疗无效。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以上分享的“中西医助理医师儿科考点精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果您觉得对您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