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在西医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目标是尽快恢复冠脉的血流,限制心肌损伤范围,减轻症状,稳定病情,并预防并发症和再次发作。
1. 紧急处理:患者一旦怀疑AMI,应立即呼叫急救电话并尽快到医院就诊。入院后,医生会快速评估患者的状况,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心电图检查及血液检测等,以确诊是否为急性心肌梗死,并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紧急救治措施。
2. 药物治疗:早期使用溶栓药物可以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恢复血流。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直接开通闭塞的血管。此外,还需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以防止新的血栓形成;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脏负荷及耗氧量;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必要时还可能需要使用镇痛药、利尿剂以及正性肌力药物等。
3. 冠脉介入治疗:对于部分患者来说,如果溶栓失败或者不适合溶栓,则需要进行PCI手术。通过导管技术将堵塞的冠状动脉重新打开,并置入支架保持血管通畅,以迅速恢复心肌血液供应。
4. 术后管理与康复指导:急性期过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调整、生活方式改变建议(如戒烟、控制体重)、心理支持以及定期随访等。同时鼓励患者参与心脏康复计划,逐步增加体力活动量,提高生活质量。
5. 预防复发: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降脂药,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危险因素,以降低再发风险。
总之,在西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强调的是早期识别、快速干预以及综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