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学中,快速性心律失常主要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基本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即以正气不足为本,以痰火、血瘀、水饮等病理产物的积聚或外邪侵袭为标。
1. 心气不足:心主血脉,藏神。当心气虚弱时,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弱,心血供应不足,则可能出现心悸怔忡等症状。此外,心神失养亦可导致精神恍惚、失眠多梦等表现。
2. 肝郁化火:情志不遂或长期情绪压抑,可致肝气郁结,进而化生内热,上扰心神,引起心烦易怒、胸闷等症状。同时,肝火炽盛还可能伤及阴液,导致阴虚阳亢。
3. 痰湿阻络:饮食不当(如过食肥甘厚味)或脾失健运,可致水谷精微转化障碍,形成痰浊内停。若痰湿停滞于心脉,则会阻碍气血流通,引发胸闷、气短等症状。
4. 血瘀阻滞:血行不畅或外伤等原因均可造成血液凝结成块,即为血瘀。当血瘀发生在心脏部位时,会影响心肌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从而出现心律失常的表现。
治疗上,中医强调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例如,对于心气不足者,可用益气温阳之品;肝郁化火则应疏肝清热;痰湿阻络需化痰利湿;血瘀阻滞当活血化瘀等。同时,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