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在中医理论中,主要是由于正气虚弱、瘀血阻络、水湿内停等因素导致。具体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心脾两虚:长期疾病消耗或者饮食不当造成的心脾功能减退,气血生化不足,心脏失去滋养而发生衰竭。
2. 气阴两伤:如久病耗损、劳逸失度等引起气阴亏损,心脉失于濡养,推动血液运行的能力下降。
3. 瘀血内阻:因情绪抑郁、寒湿侵袭等因素造成血脉不畅,形成瘀血,阻碍心脏正常工作。
4. 水饮停聚: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在体内积聚成痰湿或水肿,加重心脏负担。
5. 肾阳虚衰:肾脏为先天之本,主水液代谢和温煦全身。若肾阳虚弱,则不能助心行血、化气利水,从而引发或加剧心力衰竭。
这些因素往往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在临床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