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快速性心律失常可归属于“心悸”、“怔忡”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志不遂、饮食不当、劳倦过度、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或体质虚弱等因素导致的心气不足、心血瘀阻、心阴亏损、痰浊内生等病理变化。因此,在辨证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结合舌象、脉象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1. 心脾两虚型:表现为心悸不安、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等症状,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无力。治疗上以补益心脾为主,可用归脾汤加减。
2. 气阴两虚型: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表现,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治法宜滋阴清热,养心安神,方选生脉散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3. 痰火扰心型:患者常感胸闷气短、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不适,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原则为清化痰热,平肝潜阳,可用温胆汤或礞石滚痰丸等方剂。
4. 心血瘀阻型:心悸时作时止,伴有胸痛如刺、唇甲青紫等症状,舌质暗红可见瘀斑,脉涩。此时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可选用桃红四物汤或丹参饮等药物。
5. 心肾不交型:夜间心悸加重,伴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治则需交通心肾,滋阴降火,可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需要强调的是,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法共同施治,以达到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