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真菌性感染,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几大类:
第一类是唑类抗真菌药,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来发挥其抗菌作用,适用于浅表和深部真菌感染。
第二类是多烯类抗真菌药,例如两性霉素B。它能够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孔道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泄,从而杀死真菌。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全身性或内脏器官的真菌感染。
第三类是非唑类抗真菌药物,如特比萘芬和阿莫罗芬等。这类药主要是通过干扰真菌细胞壁成分合成达到杀菌效果,适用于皮肤、指甲等部位的真菌感染。
第四类是棘白菌素类,比如卡泊芬净、米卡芬净等新型广谱抗真菌药物。它们作用于β-(1,3)-D-葡聚糖合酶,抑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β-(1,3)-D-葡聚糖的合成,适用于治疗侵袭性念珠菌病及某些对其他药物耐药或不敏感的真菌感染。
在使用这些抗真菌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注意监测可能产生的副作用。